今日,2025年7月20日,正值入伏的第一天。
三伏天,天地蒸騰,暑氣灼人,是一年中最悶熱、濕氣最重的時節(jié)。
暑氣夾濕,人體大量出汗,陰液消耗,最易損陽氣。
倘若此時養(yǎng)護不當(dāng),埋下的隱患甚至比冬天還要難調(diào)。
俗話說:“冬病夏治,三伏為先。”
不管男女老少,都應(yīng)該養(yǎng)好身體,穩(wěn)住根基,才能熬過這個“最傷身”的時段,迎來秋爽。
1、入伏養(yǎng)生“四字訣”
一、少食多餐,補益腸胃
三伏天,暑氣盛,濕氣重,很多人缺乏食欲,容易出現(xiàn)消化不良的狀態(tài)。
這個時候,要記住一個原則:“吃得清淡,吃得適量。”
諺語有云:“伏天吃素,平安到老。”
這里的“素”,不是絕對的素食,而是提醒我們以清淡為宜,避免過度滋膩,多吃蔬菜、水果、雜糧。
尤其要記住,一次不要吃得過飽,少食多餐,保持營養(yǎng)均衡。
二、午睡解困,消乏養(yǎng)神
伏天酷熱,陽光炙烈,人體耗能極快,常常會感到乏力、無精打采。
古人講:“日中一陰生,須臾小憩安。”
午睡,就是最好的養(yǎng)神之法。
不必太久,二三十分鐘足矣,短暫的休息既能緩解疲勞,又能讓大腦恢復(fù)清醒。
午睡時,記得避風(fēng)避涼,別貪圖涼風(fēng)直吹,以免受寒感冒。
最好找個安靜的角落,稍微墊高頸部,睡醒后喝一杯溫水,能補足津液,讓身心更為舒暢。
三、晨起晚歸,補水避暑
盛夏時節(jié),暑氣逼人,做好防暑是第一步。
正午時分的陽光最烈,而避暑的最好選擇,便是:清晨出門,傍晚歸家。
躲開中午的烈日,在清晨或傍晚出去走走,既能鍛煉身子,又能享受到一天里最涼快的辰光。
盡量穿輕薄、寬松、透氣的棉質(zhì)衣物,讓皮膚可以自由呼吸,助力身體散熱。
需要注意的是,此時身體水分消耗很快,每天定時喝 1.5-2 升白開水或淡茶水,能幫助身體保持水分平衡。
2、入伏養(yǎng)生有三怕
一、忌大汗過多,徒耗陰氣
很多人一到夏天,就喜歡去運動,以為“出汗就是排毒”,出得越多越好。
殊不知,適度出汗是排毒,過度出汗是傷身。
諺語說:“汗出過多,元氣難收。”
大量出汗,會導(dǎo)致體內(nèi)陰液丟失,電解質(zhì)紊亂,出現(xiàn)頭暈、乏力,甚至中暑的狀況。
鍛煉可以,但別太拼,量力而行,散步、做瑜伽、打太極、八段錦等等,只求舒適,保持身體微微出汗就足以。
二、忌貪涼過度,傷及陽氣
伏天酷暑難耐,許多人貪戀一時涼快,空調(diào)直吹,冷飲成習(xí)慣。
殊不知,這樣做最容易傷害體內(nèi)陽氣。
《素問》有言:“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三伏之時,更應(yīng)護好陽氣。
空調(diào)溫度宜保持在26℃左右,避免長時間直吹;
冷飲可少量解暑,但不可過度,尤其是熱天之下,注意冷熱溫差,棒冰、冰水的食用要更加謹(jǐn)慎。
三、忌激切煩躁,心神不安
中醫(yī)講:“心主神明”。
進入三伏天后,心火偏旺,情緒容易急躁,稍有不順便心煩氣躁。
久而久之,不僅影響睡眠,還會損傷心臟功能。
俗語說:“心靜自然涼。”伏天養(yǎng)心,重在調(diào)神。
不妨在閑暇時,聽聽輕音樂,讀讀閑書,或閉目靜坐,調(diào)息吐納,情緒平和正是最好的養(yǎng)生。
3、入伏養(yǎng)生吃兩樣
一、入伏吃三瓜
1.絲瓜:潤平燥
盛夏入伏,暑熱正濃,絲瓜便成了餐桌上不可多得的清潤食材。
絲瓜味甘性涼,有“天然清道夫”之稱,能祛風(fēng)化痰,潤燥通絡(luò)。
伏天常覺喉嚨干澀、口舌生燥,絲瓜最適合清肺潤喉,尤其是有痰喘的人。
涼拌、清炒、煮湯皆可,絲瓜味道清淡不膩,既解暑又潤燥,成為夏季最溫和的“調(diào)養(yǎng)菜”。
2.黃瓜:清暑熱
黃瓜含水量高,性甘涼,能利水消腫、解毒清熱。
伏天愛出汗,體液流失快,吃黃瓜既補水,又低脂,還能降溫去火。
脾胃虛弱的人,稍微焯水后再食用,溫和易消化。
3.冬瓜:增食欲
冬瓜是夏季飲食中頗受青睞的食材,其性味平和。
它蘊含多種有益成分,包括維生素 C ,可促進腸道蠕動的粗纖維。
炎熱的天氣里,人們常會覺得食欲不振,冬瓜既能帶來清爽的口感,又能打開胃口。
另外,冬瓜有著豐富的水分含量,口感清冽多汁,夏季食用可補充身體所需水分,且不會造成消化負(fù)擔(dān)。
二、入伏三食俗
1.聚福氣:吃餃子
民俗中講:“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餃子寓意元寶,“伏”與“福”諧音,頭伏吃餃子,寓意“伏天得福”。
此外,餃子餡料豐富,營養(yǎng)均衡,易于消化,既解饞,又能補充能量,正適合伏天食用。
無論是家庭聚餐,還是親友相聚,吃上一頓餃子,寄托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盼。
2.祛濕氣:紅豆薏仁粥
伏天暑氣蒸騰,濕氣亦盛,人體易受暑濕侵?jǐn)_。
中醫(yī)認(rèn)為,濕邪若在體內(nèi)積聚,會影響氣血流轉(zhuǎn)與脾胃運化,使人身心不適。
而紅豆與薏仁,恰是應(yīng)對此時節(jié)的祛濕良方。
紅豆 “性下行,通乎小腸”,能 “行津液、利小便”,幫助身體排出濕邪。
薏仁能健脾益胃,兼具 “除濕” 之效,既能助力祛濕,又可滋養(yǎng)身體。
二者搭配既能各展其能,在祛濕的同時兼顧健脾益胃,保持身體清爽。
3.補益氣:全麥饅頭
以小麥粉發(fā)酵后蒸制而成,小麥作為五谷之一,蘊含蓬勃的生發(fā)之氣。
在中醫(yī)看來,種子類食物最擅補益氣血,小麥自然也不例外。
面團在蒸汽作用下膨脹,變得松軟有彈性,這過程中充盈的 “氣”,正是補氣的關(guān)鍵所在。
同時,蒸制時吸收的水蒸氣,讓饅頭性味甘平,適合多數(shù)人日常食用,滋養(yǎng)脾胃增強身體的免疫力。
《養(yǎng)生論》有言:“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夏季雖苦,卻藏著生命的力量。
伏天不是讓你去拼,而是提醒你要“藏”。
從今天開始,正式進入三伏天,戒躁戒涼,靜心養(yǎng)氣,待到秋來,才能神清氣爽、安然無恙。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