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通知:
2025年7月17日,由中關村科學城管理委員會指導,思宇MedTech、中關村聯新生物醫藥產業聯盟舉辦的第二屆全球醫療科技大會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成功舉辦。
大會期間,受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北京市藥監局第二分局、海淀區衛健委委托、思宇MedTech組織了部分醫療器械企業參觀海淀醫院應用場景、舉行閉門座談會,圍繞海淀區推動創新技術產品入院,搭建創新生態,揭開了海淀區如何以系統性政策與服務,為醫藥健康企業鋪設從實驗室到臨床、再到廣闊市場的“高速通道”。
(咨詢政策落地,請聯系思宇MedTech創始人、中關村聯新生物醫藥產業聯盟秘書長 趙清,微信號qingzhao2017)(本稿內容歡迎其他媒體轉發,思宇沒有標原創,但請不要刪改,政策內容描述多,避免出現歧義。多謝!)
一、場景驅動:破解創新產品落地“首公里”困局
在海淀醫院參觀現場,副院長許猛子手握話筒,展示的不僅是心磁圖儀、手術機器人這些前沿設備,更是一幅海淀區精心編織的創新產品入院應用生態圖景:
海淀區以新質生產力突破部分舊的生產關系,設計搭建智慧醫療科技應用場景,通過購買服務的模式對創新技術產品分年度進行前置補貼,項目期結束后,相關系統使用權及硬件將歸屬醫院。
一是為科技型企業的新技術、新產品提供應用場景和驗證平臺,促進產品的“首次”應用。
二是加強醫院對項目實施的把控度,如應用數量不及預期或者產品使用不便,可終止或調整服務期限。
三是醫院在項目期內可使用最新技術成果,避免產品升級換代后的二次采購。
應用模式破冰,政策護航“首臺套”。以術銳的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為例,2023年6月獲批上市,對應泌尿外科相關適應癥;2024年2月,獲醫療器械注冊變更批準,適應癥拓展至婦科。6月,術銳的首臺設備在海淀醫院部署完成,計劃在3年項目期內,累計完成不少于700例微創治療。同年7月,經市衛健委審核,同意海淀醫院配置乙類大型醫用設備-腹腔內窺鏡手術系統,并完成配置證辦理,這也是北京市衛健委批準的第一個非一次性購買設備形式的配置證。
以用促改,閉環管理保實效。場景建設絕非“一錘子買賣”。海淀區建立了一套涵蓋準入、運行、迭代、容錯退出的全流程管理機制。項目期內設定明確目標(如術銳需完成不少于700例微創手術),醫院擁有充分自主權——若應用效果未達預期或使用不便,可終止或調整服務。這種“應用-反饋-優化”的閉環,既保障了財政資金效能,也倒逼企業持續提升產品臨床適配性。
“海淀醫院效應”從標桿到普及。天智航骨科手術機器人在海淀醫院的部署已近三年,累計完成手術超1500例。其在脊柱、創傷、關節外科的深度應用,不僅驗證了技術價值(如精準置釘縮短手術時間、降低射線暴露),更催生了2項配套工具臨床專利。更重要的是,海淀醫院的成功經驗成為“樣板房”,直接推動了天智航與航天中心醫院(303例)、中關村醫院(979例)的合作,形成了“試點成功-經驗復制-生態擴展”的良性循環。
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產業促進三處魏飛副處長講到:“我們搭建場景,核心是解決‘敢用’和‘用得好’的問題。政府承擔初期風險,通過政策補貼、流程優化,降低醫院嘗試門檻;同時,以真實臨床數據反饋驅動產品快速迭代。
二、政策賦能:構建“三鏈融合”的產業熱帶雨林
閉門座談會上,思宇MedTech主編趙清組織企業介紹需求,產業促進三處副處長魏飛與北京市藥監局第二分局科長趙珊的政策解讀,為企業勾勒出清晰的發展路線圖與支撐體系。
魏飛:聚焦“三鏈協同”,打造創新生態核:
創新鏈筑基。強化海淀高校院所科研集聚和臨床醫院優勢,建立常態化“醫工協同”平臺,對接臨床需求,用好概念驗證、前孵化、聯合基金等工作機制,加速形成可落地的轉化路徑,對承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企業,給予揭榜掛帥支持。
產業鏈強筋。加快建設“AI賦能醫藥健康產業先導區”與“醫工交叉產業創新示范區”,提供從孵化器、加速器到定制化生產空間的物理載體。設立科技成長基金,打造最具投資價值之城。發力基因和細胞治療、腦機接口、合成生物制造等前沿賽道,支持人工智能模型在醫藥健康領域的垂類應用,催生更多新靶點、分子的出現。
政策鏈活血。出臺海淀區促進醫藥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及若干措施,支持企業研發、產品上市,建立三醫聯動機制。
趙珊:打通審評“快車道”,釋放惠企紅利:
創新服務提速。深度對接北京市醫療器械注冊人制度(MAH)和醫療器械創新服務站資源。對海淀重點企業及創新產品,提供 “早期介入、全程輔導、研審聯動” 服務,壓縮技術審評與注冊檢驗周期。充分利用優先審批、應急審批通道,助力產品加速上市。
降本減負務實。詳細解讀北京市及海淀區在醫療器械注冊收費減免、注冊質量管理體系核查優化、委托生產政策放寬等方面的具體惠企條款。指導企業用足用好政策,降低合規成本。
監管科學賦能。探索對AI醫療軟件、手術機器人等前沿產品的科學監管路徑,組織企業與審評專家交流,促進監管要求與研發方向的早期融合,減少后續合規風險。
閉門會現場還原:
某手術機器人企業代表提問:“產品迭代升級快,每次變更注冊周期長,影響市場推廣節奏,如何優化?”
趙珊回應:“對于已上市產品的改進型變更,北京市藥監局印發了《北京市醫療器械生產分級評定標準》對器械注冊人、備案人和受托生產企業的分級監管進行了細化,合理配置監管資源,強化醫療器械生產科學監管。對于已有生產許可的企業,如增加產品涉及到生產條件變化的可能,影響產品安全有效的或增加產品為受托生產的需要在重大事項報告系統中里進行報告,我們根據報告的情況,簡化檢查的形式,頻次為企業減負。同時,海淀區即將成立的藥品醫療器械創新服務站可提前預審變更資料,減少正式申報后的發補次數。。”
某AI影像診斷初創公司擔憂:“我們的產品需接入醫院PACS系統,但各醫院接口標準不一,對接成本高昂。”
魏飛回應:“海淀正在推進區域‘一中心多平臺’建設(如區域影像平臺)。你們的產品在云端部署一套AI輔助診斷系統,為全區醫院開設端口,有效節約部署及運維成本。平臺后續會引入同類產品橫向評測,醫院按需選用,優秀產品將獲得更廣覆蓋,并形成良性競爭,激發企業持續優化產品。”
三、生態躍升:從單點突破到系統競爭力
海淀區的支持,正從助力單個企業或產品落地,升級為鍛造區域產業整體競爭力。
AI賦能,提升基層診療“新基線”
小蠅科技的外周血細胞形態學分析系統在4家區屬醫院和3家社區醫院部署,利用AI與動態聚焦技術,2-10分鐘出具報告,對重大血液疾病檢測準確率超95%。累計檢測量突破1億例,檢出白血病、淋巴瘤等重大疾病約30例,效率提升2-5倍。此舉不僅大幅提升了基層醫院的檢驗能力(社區醫院首次具備該能力),更實現了區域內血細胞檢測結果的同質化與互認,夯實了分級診療基礎。
跨界協同,拓展疾病管理“新維度”
鷹瞳眼底AI診療平臺連接海淀醫院眼科、心內科、內分泌科及29家社區醫院,結合AI系統與32臺便攜眼底相機,可篩查12類眼底病變。累計篩查超4萬人次,檢出高危患者4416人次。這一模式打破了科室與機構壁壘,實現了對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并發癥的早篩、早防、早管,體現了海淀醫工交叉的深度與廣度。
模式輸出,孕育可持續“商業力”
海淀的場景建設不僅驗證技術,更幫助企業跑通商業模式。天智航在海淀醫院的成功應用,為其產品迭代、專利積累、市場推廣提供了核心支點,進而復制到多家合作醫院。術銳的創新租賃模式,為高值醫療設備入院提供了可復制的海淀方案。這些源于海淀的“最佳實踐”,正成為企業征戰全國乃至全球市場的寶貴資產。
四、匯聚合力:共繪醫療科技“創新雨林”
第二屆全球醫療科技大會不僅是成果展示的舞臺,更是匯聚全球智慧的“創新場”。500余位臨床專家、企業家、學者、投資人圍繞技術創新與全球化路徑展開碰撞。海淀區釋放的清晰信號是:這里不僅有頂尖的科研資源、活躍的市場主體、迫切的臨床需求,更有一套政府主動作為、精準施策、旨在系統性降低創新成本與風險的支撐體系。
海淀區正以其獨特的“場景驅動+政策賦能+生態協同”方程式,為中國醫療科技企業提供一片拔節生長的沃土。從心磁圖儀、手術機器人的成功入院,到閉門會上的政策答疑與企業共鳴,海淀樣板證明:當政府甘當“創新合伙人”,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以構建繁榮生態為目標,醫療科技創新的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勢。這不僅是海淀的答卷,亦是中國醫療科技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密鑰。
思宇年度活動回顧:| | |
即將召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