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的李稻葵對經濟工作會議給予了極高定位,稱其為過去十多年來最重要的一次。
那么,此次經濟工作會議的重要性究竟體現在何處?
關鍵在于一個重大轉變,即從追求經濟高增長轉向注重經濟高質量發展。具體而言,今后不再一味強調 GDP 指數必須超過美國兩個以上百分點。曾有觀點期待 2025 年中國經濟總量超越美國,按此目標,中國年均增速需超過美國兩個以上百分點才能實現追趕與超越。然而,據相關經濟研究數據表明,自 2010 - 2020 年,美國 GDP 年均增速維持在 1.5% - 2.5% 之間,而中國在相同預期下,若保持年均增速超過美國兩個以上百分點,在資源投入、產業結構等方面面臨諸多挑戰,且可能引發一系列經濟問題。這種目標設定并不科學,也無必要。經濟發展具有周期性與非線性特征,經濟學并非等同于統計學,過度強調目標確定性,易陷入唯 GDP 論,成為地方業績考核指標后,可能脫離市場需求,導致資源錯配與浪費。
相關研究顯示,因不合理的 GDP 目標導向,部分地區在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過度,資源利用率僅為 60%,造成大量資源閑置。
事實上,一個高增長期的結束是正常現象,從高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并非可選項,而是必然趨勢。那么,李院長緣何認為這是一個標志性轉折且意義重大?
李院長選取了 2009 - 2019 年這一經濟周期進行分析。在這一周期內,中國 GDP 雖保持增長,但增長速度呈遞減態勢。數據顯示,2009 年 GDP 增速為 9.4%,至 2019 年降至 6.1%,以年均 0.33% 的速度下降,形成逆向趨勢。李院長避開疫情三年,選擇以 2019 年為樣本截止點,頗具深意,旨在表明近十年的 “單調性下降” 與疫情無關,具有內在必然性。
這種必然性體現在何處?李院長雖未直接闡述問題,卻婉轉提及兩個 “沒有錯”,正是這兩點構成 “單調性下降” 的必然因素。
第一個 “沒有錯” 是投資拉動。在 2009 - 2019 年這十年周期里,主要通過投資與擴大財政赤字來阻止經濟衰退,許多人將其解讀為凱恩斯主義,但實則并不完全相同。凱恩斯主義基于平等競爭、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不存在超越市場的干預行為,也不存在同一競爭性領域國企與民企規則不同的問題。據相關數據統計,在這十年投資拉動過程中,制造業領域國企投資占比達 70%,民企僅占 30%,兩者差距顯著。由于二元結構內在矛盾,資源錯配現象頻發,投資未能充分帶動市場需求與就業。例如,在某大型工業項目中,投資金額高達 100 億元,但創造的就業崗位僅為 500 個,遠低于預期。同時,投資效率遞減明顯,2019 年相較于 2009 年,投資回報率下降了 15%,持續發展動力不足。
李院長提到的第二個 “沒有錯” 是規范有序,即解決民營經濟中無序不規范問題。教培機構、互聯網平臺整頓以及環保、城市減量發展等舉措都無可厚非。但市場對此出現 “收縮效應”,盡管 GDP 指數增長,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和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卻長期表現低迷。以 2019 年為例,CPI 同比增長僅為 2.9%,PPI 同比下降 0.3%,顯示市場消費與生產活力不足。
若深入探討這兩個 “沒有錯” 背后的問題,勢必觸及中國經濟發展深層矛盾,甚至超出經濟學范疇,因此李院長就此打住,我們也不再深入展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