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萬州恒合土家族鄉青山如黛,風電塔在天際線轉動。“高山歡樂跑?生態恒合行”賽事現場,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實踐團的成員們正忙著給選手遞水、拍照,他們的身影與青山綠水相映,構成一幅“青春助鄉旅”的生動畫面。
(圖為團隊成員合影 易貞寧供圖)
這場賽事是恒合鄉文旅名片,實踐團深度參與其中:賽前協助搭建補給站,將土家族織錦元素融入站點裝飾;賽中分散在5公里賽道上,既是志愿者又是“生態講解員”,向選手介紹“巴蜀關”的歷史、古楓香樹的傳說;賽后整理參賽物資時,還不忘收集游客對“賽道風景”“民俗體驗”的評價。“很多選手說第一次見這么美的鄉村賽道,想帶家人再來玩。”成員們在調研筆記上寫道。
賽事間隙,實踐團開啟“鄉旅探秘”。他們走訪農家樂,發現老板們已學會用短視頻展示“土家十大碗”;在文創攤位前,竹編背包、蠟染圍巾等非遺產品被游客搶購;與鄉文旅辦主任座談,了解到“歡樂跑”已帶動周邊民宿預訂量增長300%。“但也有短板,”成員李雨桐在筆記本上記錄,“游客想體驗擺手舞,卻找不到專業傳承人;農特產品包裝太簡單,不好帶。”
(圖為團隊成員參與志愿服務活動 胡洋舟供圖)
實踐團的“金點子”接踵而至:用賽事素材剪輯15秒短視頻,配上“在風電塔下奔跑,與土家文化撞個滿懷”的文案,計劃在抖音推廣;設計“運動+民俗”體驗包,內含擺手舞教學視頻、非遺手作優惠券;建議農家樂推出“賽事套餐”,將玉米粑、老臘肉與賽道打卡結合。“這些建議接地氣,我們馬上落實!”鄉文旅辦主任當場拍板。
(圖為賽事開始前準備 王欣怡供圖)
更深遠的規劃在醞釀:實踐團將聯合學校傳媒專業,為恒合制作鄉旅宣傳片;培訓村民直播技巧,讓他們對著鏡頭講“風電塔下的農耕故事”;甚至計劃開發“虛擬賽道”小程序,讓沒到場的人也能“云游”恒合山水。“不是來跑一次就走,是要讓更多人知道恒合的美。”團隊負責人說。
(圖為團隊成員拍攝照片 唐梵洋供圖)
賽事落幕時,成員們與獲獎選手、村民合影。背景里,風電塔在轉動,古楓香樹在搖曳,仿佛在見證:當青春創意遇見鄉旅資源,鄉村振興便能跑出加速度。
(圖為獲獎選手領獎 彭俊博供圖)
通訊員:陳永豪 周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