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奚偉,通訊員:戴燕 明宇潔
“阿姨,您平時投放垃圾時,能分清楚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嗎?”近日,在江夏區城管執法局的指導下,江夏區湖北經濟學院“碳”路未來志愿服務宣講隊的大學生們走進江夏經濟開發區文景社區、梅南山居社區等多個居民小區,他們以“社區垃圾畫像”調研活動為切入點,用腳步丈量社區實情,用交流傾聽居民需求,用青春力量為社區垃圾分類工作精準“問診把脈”。
調研期間,隊員們分組行動,他們不僅實地觀察垃圾桶點位設置、垃圾投放準確率等現場情況,還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居民與社區網格員座談等方式,詳細記錄“居民對分類標準不熟悉”“部分社區宣傳形式單一”“指引標識不夠醒目”等實際問題。經過反復連續的細致走訪、數據整理與交叉分析,隊員們將形成《社區分類痛點報告》,精準梳理出不同社區在垃圾分類推進中的共性難題與個性瓶頸。
“調研不是終點,解決問題才是目標。”宣講隊隊長表示,針對調研發現的差異化痛點,隊員們已開始梳理個性化改進方案。比如文景社區老年居民較多,計劃開設“分類小課堂”并搭配圖文手冊,每月更新內容;梅南山社區怡景江南小區年輕人占比高,將設計“垃圾分類盲盒挑戰”“舊物改造DIY”等互動體驗活動;軍運村社區樓棟密集,人流量大,擬制作色彩鮮明的指引牌,精準覆蓋居民高頻活動區域。
從“發現問題”到“制定方案”,這支大學生志愿服務隊的調研活動為社區垃圾分類工作注入了青春動能。目前,部分社區已與宣講隊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后續將結合方案逐步推進改進措施。社區負責人表示:“學生們的觀察很細致,方案也貼近居民需求,這讓我們的垃圾分類工作更有方向了。”
據了解,宣講隊已著手與各社區對接,計劃建立調研+改進+反饋+優化的長效溝通機制,并定期跟蹤改進效果,根據居民反饋優化策略。從學生調研到多方聯動,這場青春助力的環保實踐將凝聚起更多力量。相信在大學生志愿者的專業建議下、社區的精準推進與居民的主動參與下,江夏區的垃圾分類將逐步從“被動要求”變為“主動習慣”,綠色低碳理念也會像春雨般融入日常生活,“人人參與、家家踐行”的綠色低碳家園不再是愿景,而是慢慢變成我們身邊觸手可及的日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