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通社報道,7月15日Dell'Oro報告數據顯示,在AI后端交換機市場,華為和英偉達已經跑到了前面。
從市場趨勢來看,以前AI后端網絡基本是InfiniBand的天下,占著80%以上的份額。但現在以太網后來居上,崛起速度很快。Dell'Oro的副總裁表示:“隨著行業往800Gbps甚至更高速度升級,以太網已經坐穩了高性能部署的頭把交椅。”
我理解這就像高速公路換代,InfiniBand是以前的四車道,雖然夠用但擴建成本高;以太網則直接改成了八車道,還能快速升級成十六車道,自然更受待見。
現在搞AI的都在拼算力,大模型訓練動不動就需要成百上千塊GPU協同工作,數據傳輸的速度和穩定性太重要了,以太網的優勢這下就顯出來了。
再看市場上的玩家。Celestica、英偉達和華為是以太網AI后端交換機市場的前三甲。
但報告預測2025年后情況會變,Meta、微軟這些巨頭搞大規模部署,會給Accton、Arista、思科這些廠商機會。
不過我覺得,華為和英偉達的領先地位沒那么容易動搖。
英偉達不用多說,它的GPU和網絡芯片本來就是 “黃金組合”,自家的交換機和GPU配合起來,競爭力是很強的。
而華為能沖到前面受益于兩個明顯的優勢。
首先是技術積累深。從5G基站到數據中心網絡,華為在通信領域摸爬滾打這么多年,做交換機是老本行;
更關鍵的是,華為把交換機、光模塊、昇騰AI芯片打包成解決方案,這種“交鑰匙工程”對中小企業極具吸引力。
其次是性價比高。同樣的性能,華為的設備往往更實惠,對那些想控制成本的企業來說,吸引力不小。
此外,報告里提到的兩個關鍵趨勢。
一是CoreWeave、Lambda Labs 這些GPU即服務提供商,未來五年增速會超過亞馬遜、谷歌這些一級云服務商。
這很好理解,現在搞AI的小公司越來越多,自己買一堆GPU不劃算,租著用更靈活,這些服務商自然就火了,而他們要用大量交換機來搭建網絡。
二是端口速率跳得飛快,2025年主流是800Gbps,2027年到 1600Gbps,2030年要到3200Gbps。
照這個趨勢,對華為和英偉達來說是很大的機會,拿出穩定可靠的高速產品,就能搶占先機。
因為從技術的演進方向來說,算是清晰可見的。AI網絡設備將重復智能手機的“芯片+生態”競爭模式,比如,英偉達的CUDA生態,華為的昇騰生態優勢。
綜合來說,交換機性能越好、價格越實在,AI算力的門檻就越低,不管是大公司還是小團隊,都能更方便地搞研發。就像以前只有少數人能用上超級計算機,現在普通企業也能租到強大的AI算力,這背后交換機技術的進步功不可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