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總以為,溝通不暢是因為對方不愿傾聽,或是自己的表達不夠清晰。
比如讀者格格(昵稱),她跟前夫因為孩子的撫養權有了爭議,現在兩個人就孩子的撫養權正在溝通中,但一聊,她就會情不自禁地哭。
無獨有偶,讀者吉吉(昵稱)只要和男朋友聊天,不管聊什么,聊到最后都會讓她情緒激動,各種不開心,而對方卻嘻嘻哈哈,像個沒事人一樣。
因為溝通產生的問題,有時候不僅僅是因為溝通方式或技巧,更深層的原因是:
自身的情緒系統、認知體系在當下那一刻,被對話情境激活了。
所以,今天想來聊一聊:怎樣讓對方無法拒絕你的溝通?
01
對自己的全能自戀要有所覺知
跟大家分享一個詞:全能自戀。
自戀很好,但自戀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會妨礙溝通,這個“一定程度”就叫全能自戀。
因為全能自戀的人通常無法看見別人,在社交關系當中會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拉向自己。
如果是女生,就是聚光燈女王;如果是男生,就是聚光燈小王子。
而且,全能自戀的人對這種表現是不自知的。
也就是說,TA很自戀,但TA自己不知道,TA并不了解自己對于溝通當中的能量存在掠奪行為。
全能自戀而不自知是一種比較原始的生命狀態,在這種生命狀態當中,一個人其實是不能有效溝通的。
所以,不被拒絕的溝通術第一條:對自己的全能自戀要有所覺知。
自戀很好,但我們不能夠百分百地只關注自己,我們要看見別人。
有所覺知很重要,就是在一種自說自話的氛圍當中有所覺知:把注意力投放向對方,而不是只關注自己。
做情感咨詢這些年,其實收到不少讀者“想學會溝通”的求助。
但TA真正想學的并不是“如何溝通”,而是“怎樣才能讓別人聽自己的話”。
這不叫溝通術,這叫霸道術。
人要霸道,首先自己得是個總裁;不是總裁,至少也得是個公主;如果都不是,那就得學習一下怎么樣把注意力投放向對方。
或許有人會擔憂:把注意力投放在對方身上,會慢慢變成討好型人格嗎?
討好型人格的人確確實實會把注意力投放在對方身上的,但注意,我說的是:全能自戀的人或者是非常自戀的人,要學會把注意力投放在對方身上。
既全能自戀又討好人格不太可能存在,全能自戀的人不會去討好別人,討好別人的人也不可能是全能自戀的人,這兩者在光譜的兩端。
而且,討好型人格的人是沒有溝通問題的,他們的問題只是怎么在關系中不被消耗。
02
逐步放下面具
一個人在想要抓取另一個人的時候,通常會回到嬰兒的狀態。
而一個人如果退行成一個嬰兒的狀態,就很難在關系中有效溝通。
退行,會構成交流和溝通的障礙。因為在退行的時候,人往往會成為一個索取者,需要對方投注能量給自己。
有些人在工作或公開的交流場合當中沒有任何社交問題,但一談戀愛就有問題,或跟家人容易產生矛盾和糾紛。這種情況,通常跟退行有一定的關系。
比如,正在談戀愛的情侶,如果忽然開始用一種跟嬰兒說話的語氣進行對話,或者化身為一個“寶寶”,這就是非常典型的退行表現。
當然,退行并不是什么壞事,恰恰說明我們在一個關系中感到安全。人在安全的關系里,退行表現得會更明顯。
在戀愛關系中,還有一個重要表現:放下面具。
放下面具,是因為在一個關系中感到安全,同時要求在這個關系中表現真實、看見真實,這其實往往是關系深入的表現。
但注意,有時候會把對方嚇到,因為或許你已經準備好要展現真實了,但對方還沒準備好摘下面具,還沒有能力能夠接住脫下面具的你。
也就是說,雙方的關系確確實實已經在深入了,但彼此可能還沒有同頻。
這不代表對方不愛你,只是對方接不住你。因此,退行的人不要一下子把美顏、濾鏡全部關掉,要逐步地在關系當中做真實的自己。
什么時候才可以關掉美顏、關掉濾鏡?自己不要先關,等對方關。即等對方摘下面具,緊接著自己才摘下面具。
03
一起做蛋糕
溝通的本質,是兩個平等的能量實體之間的交流,而非創造者和受害者之間的交流。
雖然我們經常講要去成為一個創造者,但也漸漸發現:有的時候不是我們不想共創,所有的受害者其實并不是犯了什么錯,他們只是一無所有。
而從受害者走向創造者的前提,是能量。當個人能量累積到足夠高的狀態時,就不會有這個問題。
因為當一個人有一種豐盛的感覺,會愛滿自溢,會給予別人,就會共創;而當一個人有一種匱乏的感覺,就會一直想抓住對方,因為需要愛。
所以,如果站在世界的中心呼喚愛,但這個世界不給你,那就先自創、再共創。
謹記,自愛者,人愛之。
當我們擁有了很多愛的時候,這個世界上的愛會全部涌向我們;但當我們什么都沒有的時候,世界一分不給我們。這是我們人間的法則,是人道。
天道叫強者天道損之,而人道與其相反。人間的法則會讓創造者獲得更多,所以如果要擁有愛,首先要自己擁有愛,學會自己愛自己。
讓自己漸漸走出受害者心態,才能夠共創。走出受害者心態不取決于一個人怎么看待這個關系,而是取決于自身的能量狀態。
那么,應該如何走出受害者心態?重構自己的感受。
重構是重新塑造自己的框架,人有一顆心,會發現心是比每一秒、每一個當下,甚至比秒還要小。
也就是說,時間無限細分之后,會發現時間之間存在空隙,這空隙就叫當下。
所以,我們要學會在每一個當下重構自己的感受。
比如蚊子咬了你一下,你不會把蚊子當作你的冤家仇人,你最多有點不愉快。
蚊子咬你首先是一個事實,其次會發現真正決定自己當下心情,根本不是蚊子怎么咬你,而是自己對這件事情的認知。
我們無法改變一個事實,但我們可以重構對這件事情的認知。
又比如,有小伙伴跟家人的關系不好,但會發現父母是自己不能選擇的,但自己可以選擇成為什么樣的人。
在所有的溝通當中,不被拒絕的一個溝通方式是不斷地重構自己的認知。
我們不能夠改變在關系當中發生的事實,但我們可以改變看待這個問題的角度和方法,這就叫改變認知、重構認知。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關于愛的認知,都是被構造的。
愛在每一個生命階段都有不同的定義,而這些定義都是被構造的認知。
愛是不斷在我們生命的階段中被構造的認知,是不斷在變化的。
有時候,我們并不是想要愛,只是有一些沒有被滿足的需要,或者一些認知需要被重新定義。
因此,我們要學會不斷重構自己的感受、認識,讓自己的能量狀態保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
如果自己的能量遠超于對方,不需要溝通,只要覆蓋就行;如果自己的能量遠低于對方,就達不成溝通,只是在乞求、在索取。
所以,越是渴望溝通,越是要學會在動態中校準自己。
只有讓雙方的能量在共振中自然流淌,才能讓理解在平衡處悄然生長。
如果你也想咨詢或者傾訴,請私信我!
本文的插畫,未經授權,不得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