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郎”穿著小西裝,“新娘”戴著頭紗,在親友的注視下踏上紅毯,主人作為“家長”致辭時眼里閃著光。這場儀式感滿滿的“婚禮”主角,是兩只正值壯年的寵物犬。近日,一位00后女生為自家愛犬花費3200元操辦婚禮的走紅,從走紅毯、交換“戒指”到擺宴席,流程和人類婚禮別無二致,后續她還計劃為兩只狗狗安排配種,雙方主人見面時甚至會笑著喊“丈母娘”,這一系列操作讓網友們炸開了鍋。
在支持者看來,這場婚禮更像是主人對寵物愛意的具象化表達。如今的寵物早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牲畜”,而是許多人生活里的“家人”。00后女生愿意為陪伴自己的狗狗花錢辦儀式,本質上和有人給寵物買進口糧、定制衣服一樣,是用自己認可的方式傳遞情感。有網友留言:“只要不影響他人,花自己的錢給毛孩子留個紀念,沒什么可指責的。”更有人被里的細節打動。主人致辭時提到“希望它們健康長大”,宴席上特意準備了寵物能吃的零食,這份細心讓不少養寵人產生共鳴。
但爭議聲也從未停歇。有人覺得“3200元辦狗婚禮太離譜”,認為這筆錢可以用于更實際的用途,“給流浪動物捐點糧不好嗎?”也有人對“喊丈母娘”的互動感到不適,覺得“把寵物關系擬人化過頭了”。更理性的討論集中在“儀式的意義”上:有網友指出,寵物是否需要婚禮另說,但如果過度追求形式,反而可能忽略寵物的真實需求。比起紅毯和宴席,定期體檢、科學喂養才是對它們更重要的事。
其實,這場爭議的核心,是不同生活方式的碰撞。養寵的人或許能理解“把狗當家人”的心情,不養寵的人則更難共情“為寵物辦婚禮”的行為。但無論看法如何,有一點共識逐漸清晰:愛寵物的方式有千萬種,只要守住“不浪費、不擾民、不違背公序良俗”的底線,外人或許不必過多苛責。畢竟,對那位00后女生來說,這場婚禮可能只是想給陪伴自己的狗狗,留下一段獨一無二的回憶。就像有人會為重要的人寫日記,有人會為紀念日子拍照片,只是她選擇了更熱鬧的方式而已。
至于兩只狗狗,大概不會明白紅毯的意義,也聽不懂“婚禮致辭”,但它們能感受到主人撫摸時的溫度,能吃到喜歡的零食,這或許就是這場儀式最樸素的價值。而網友們的討論,說到底也是在探討“如何表達愛”。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動物,這份思考本身,或許比爭論“該不該辦狗婚禮”更有意義。
文章寫到這個地方,本應該結束了,且慢,精彩還在后面。從表面上看,這是人類對狗狗的愛意,其實這藏著一種容易被忽略的“愛的錯位”。狗狗有自己的生存邏輯和行為天性,它們不會為紅毯的華麗駐足,也不會因“婚禮”的儀式感產生情緒波動。它們的社交很簡單:用鼻尖聞聞對方的氣味,在草地上追跑打鬧,這才是屬于它們的“交流方式”。當人類強行將“走紅毯”“交換戒指”這些人類社會的儀式加諸其身時,對狗狗而言或許并非享受。被束縛在衣服里、被人群注視著推到聚光燈下,甚至可能讓它們感到緊張或不安。
更值得琢磨的是“親家母”的稱呼背后,那份被簡化的寵物關系。如果真要以“家人”的姿態對待狗狗,關注的不該只是“婚禮儀式”的熱鬧,更該是它們真實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就像網友調侃的“既然有了親家母,為何沒有親家公”。這看似玩笑的疑問,其實點出了一個關鍵:人類在給寵物賦予“家庭角色”時,往往帶著強烈的主觀視角,卻可能忽略寵物世界里本應有的完整關系邏輯,以及它們作為獨立生命的真實需求。
愛狗的本質,是尊重它們的“狗性”。給狗狗辦婚禮也好,喊“親家母”也罷,若只是主人之間的趣味互動,倒也無可厚非。但真正的愛,應該是在儀式之外:比如提前了解狗狗是否喜歡被打扮,避免在喧鬧場合讓它們應激;比如計劃配種時,先做好健康檢查,確保符合寵物繁殖的科學規范;比如把對儀式的關注,多分一些給日常的陪伴。畢竟對狗狗來說,每天能和主人在陽光下散步,比一次紅毯上的亮相重要得多。
說到底,人類對寵物的所有“儀式感”,終究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情感表達。只是別忘了,最好的表達里,永遠該留一個位置給寵物的感受。畢竟,它們無法用語言說“愿意”或“不愿意”,這便需要主人多一份克制與體諒:愛可以熱烈,但別讓愛變成無形中的束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