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創是傳承紅色精神、助推紅色旅游的重要載體。為推動廉江文化與紅色旅游融合、助力鄉村振興,2025 年 7 月 6 日,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紅色印記實踐團李琴老師攜19名學生走進廉江市石嶺鎮開展暑期 “三下鄉” 實踐,用腳步丈量鄉土溫度,用筆觸記錄非遺風采。
圖:鐵器產品
圖:實踐團到簕塘村委現場交流
在村干部指導下,紅色印記實踐團成員輪流執錘,在起落間體會力量與溫度,眼神滿是專注與敬意。走進另一家老鐵匠鋪,炭火與鐵銹氣息縈繞,七旬老匠人正專注敲打紅鐵,錘聲清脆。實踐團圍坐聆聽他 50 年的堅守:“簕塘菜刀用彈簧鋼淬火鍛造,鋒利耐磨。” 那雙厚繭手,是匠心的印記。面對工業化沖擊,老匠人仍守著爐火。實踐團深受觸動,愿以青春之力助非遺,讓簕塘鐵藝在新時代閃耀。
圖:村干部為實踐團成員講解刀具制作細節技巧
圖:紅色印記實踐團采訪老匠人現場
圖:簕塘老匠人現場展示鐮刀鍛造
為讓鐵器技藝融入生活,紅色印記實踐團緊扣 “設計煥新非遺” 主線,打造 “鐵韻” 和 “熾守” IP 形象,融合簕塘鍛造紋樣與紅色精神,設計金屬質感的鑰匙扣、徽章等文創產品,用創意與時代特色結合,為鄉村文化注入新活力。紅色印記實踐團的成員說:“我們不僅要記錄這些傳統,更希望通過數字化設計、文創設計等手段,讓年輕一代重新認識并愛上這項非遺技藝。”
圖:文創IP線稿三視圖
圖:文創IP線稿和建模后效果圖“熾守”
圖:紅色印記實踐團與村委會合影
紅色印記實踐團的探訪,不僅讓廉江簕塘鐵器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曉,也讓我們看到傳統技藝在新時代的無限可能。七旬匠人的鐵錘聲里,藏著對匠心的堅守,對文化的傳承,更是鄉村振興道路上最動人的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