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雪峰
近代以來,中國的志士仁人前赴后繼探尋救國救民真理,經過100多年努力,當前中國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經濟總量全球第二。目前中國雖然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卻已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工業制造能力世界第一,獨立、富強的目標可以說已經達到。目前中國正努力向高收入階段邁進,以期真正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一定會實現。
從全世界來看,19世紀末形成的世界體系金字塔結構的塔尖構成基本上沒有改變過。當前公認為發達國家的只有30多個國家,總人口不到9億,主要為歐盟各國、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100多年來,從金字塔塔底的不發達國家向上升到塔尖發達國家的,十分罕見。韓國、新加坡和我國臺灣與我國香港構成所謂的亞洲"四小龍",借冷戰背景和地緣政治優勢,創造了罕見的由不發達躋身發達國家與地區行列的特例。
作為特例的亞洲"四小龍",總人口只有不到9000萬,其中人口最多的韓國也只有5000多萬人。從這個意義上講,雖然"四小龍"躋身發達行列,進入金字塔塔尖,卻并沒有改變金字塔的結構。
之所以19世紀末以來的100多年,世界體系金字塔塔尖結構保持穩定,或者說發展中國家很難躋身發達國家行列,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塔尖國家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團,主要是西方發達國家集團,再加上后起的日本和澳大利亞。西方發達國家集團憑借在工業化進程中的領先地位,形成了有利于自己的規則體系,即所謂"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西方發達國家當然不會隨便允許其他國家進入塔尖。二是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后發優勢往往變成后發劣勢,核心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不同階級之間的斗爭容易激化,政治不穩定,經濟發展成果毀于一旦。
20世紀初,中國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也是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由發展中國家躋身發達國家,難度可想而知。經過一百年奮斗,中國已從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躋身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已經創造了世界奇跡。
中國之所以可以躋身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有望變成發達國家,源于兩個重要的條件:第一是新中國所建立的獨立統一的政治體制,中國共產黨強有力的集中領導,使中國可以避免政治上的不穩定。第二是中國農民為現代化提供了巨大支持,中國社會結構始終保持了彈性與活力。
現在的問題是,14億人口的中國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GDP 總量世界第二,平價購買力世界第一,必然對現行國際秩序構成影響,世界體系中的既得利益方/者會想方設法阻攔中國發展,中國現代化就不可能一帆風順,很可能遇到驚濤駭浪。中國現代化的前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途,就在于我們是否有能力應對驚濤駭浪,實現偉大突圍。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多年,中國從一個一窮二白、貧窮落后的國家發展到了中等收入國家,創造了世界發展史上的奇跡。中國還要繼續發展,要躋身金字塔塔尖,任重道遠。回顧歷史,總結經驗,為當下中國發展提供借鑒,具有重大理論與現實意義。農民與中國現代化的關系當是必須予以重視的。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或中國現代化,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算起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1949年至1978年的前30年;1978年至2006年取消農業稅前大概30年;2006年至2035年,按國家戰略,2035年是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點;2035年至2050年,全面實現現代化的階段。
以上四個階段,農村和農民在現代化進程中占據不同位置,發揮著不同作用,卻都在起著特別重要的基礎作用。某種意義上,正因為新中國采取了正確的農業、農村、農民政策,才可以在建國70多年取得經濟發展的奇跡。
不同時期,鄉村就有不同的命運、使命和前途。第一個階段,鄉村高度組織動員起來,不僅為城市工業提供源源不斷且往往沒有回報的資源積累,而且進行內部建設,將人多地少形成的剩余勞動力組織起來建設基礎設施,提供公共服務,典型是興辦教育、醫療。第二個階段,通過恢復家庭經營,釋放農戶內在生產積極性,從農業中釋放出大量農村勞動力,先進入鄉鎮企業后進城務工經商,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經濟發展。第三階段,越來越多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農村出現了老齡化、空心化。這個階段的農村不僅為缺少進城機會的農民提供了與土地結合起來的收入、就業、意義,而且為進城失敗農民保留了返鄉退路,從而為中國現代化提供了應對各種危機的回旋余地。第四階段,中國現代化基本實現,國家有能力建設一個更加美麗的鄉村,鄉村復興就有可能。
中國的前途決定鄉村的前途,鄉村的前途系于中國的前途。正如中國現代化決定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系于中國現代化。中國現代化是一個整體,包括城市和鄉村,也包括科技、工業和農業。實現中國現代化的意思是要實現城市現代化、農村現代化、工業現代化、科技現代化以及農業現代化等等。其中任何一個部分沒有實現現代化,都很難說中國實現了現代化。同時,中國現代化內部各個部分之間并非齊頭并進、等量齊觀的,而是有主次先后的。當前階段,中國現代化的重點和關鍵顯然在城市,因為城市為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提供了最基本的空間。從產業上講,當前中國產業主要且越來越集中到二、三產業上,尤其集中到具有顯著國際比較優勢的中國制造和突破西方"卡脖子"技術上,農業現代化的重點仍然是要為缺少城市就業機會的數以億計農民弱勢群體提供收入、就業等保障,而不只是提高農業效率。正是由于不怎么現代的農業為數億農民提供了保障,城市現代化才有空間,中國現代化才有能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中國在發展中才不會因為政治社會不穩定而功虧一簣。
一直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不再需要兼顧解決農民問題的農業現代化才有可能。2035年基本實現的現代化仍然不是高水平的,甚至仍然是不穩定的,因此就需要有進一步發展。直到2050年全面實現現代化,才開始進入強富美鄉村振興的新階段。這個階段也是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
中國鄉村是一個復合體,在當前的中國,鄉村同時具有多種屬性和特質。依托土地的農業、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村社集體經濟與組織、村莊熟人社會,為仍然留守農村或進城可能返鄉農民提供了生產和生活的空間。中國農民都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每戶都有承包地,有宅基地,在宅基地上建有住房,作為村社集體成員享有集體收益分配權,是村莊的主人。在村莊生產生活,缺少城市二、三產業收入,收入不會太高,致富空間不很大。又因為農村有自然經濟,有村社集體,有熟人社會關系,村莊生活成本很低。對于缺少進城機會的農村弱勢群體,鄉村空間為他們提供了基本保障與退路。
鄉村不僅為走不出去的農民提供了保障,為進城失敗農民提供了退路,而且為已走出鄉村的農村人提供了鄉愁、牽掛和魂牽夢繞的家鄉。鄉村是中國人的牽掛與宗教,落葉歸根,入土為安。作為家鄉的鄉村可以為所有中國人提供人與自然和人與自己內心世界和諧相處的遠方。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離不開農耕文化,離不開鄉村大地。鄉村的前途系著中國的前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