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北京權威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心理咨詢師、高級中學心理學教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具有應用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背景。經過整合以人本主義為中心,結合青少年自身學校人際、師生、同學關系,親子關系,在校表現等綜合全方位因素針對性心理咨詢,同時給予父母在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心理問題專業性指導,走出了一條獨特而有效的咨詢道路。
各位教育家長們,今天咱來嘮嘮一本超有意思的書——《當價值觀拼圖散落時:一位心理咨詢師的教育手記》。
想象一下,凌晨三點,診室燈光在玻璃窗上投下菱形光斑。14歲的小宇把棒球帽壓得低低的,鞋尖在地上畫圈,來了句“反正我就是覺得,做好人沒意思”。這話就像塊碎玻璃,直接戳中當代家庭教育最頭疼的問題——傳統道德框架在碎片化信息里崩塌了,咋給孩子重建價值坐標系呢?
一、觀察者的藝術:在情緒風暴中錨定真相
我經常讓家長當21天“人類觀察員”。記錄孩子可憐流浪貓的瞬間,觀察他打游戲搶裝備時的小表情,甚至分析他給偶像打榜有多興奮。這些可不是為了揪出孩子“三觀不正”的證據,而是給孩子的價值觀畫個等高線圖。就像地質學家研究巖層一樣,我們發現小宇對“公平”的執著只在電競里有,現實中對弱勢群體根本不在意。這種選擇性共情,就是教育的突破口,就像找到了寶藏的線索。
二、共情的煉金術:把對抗變成對話
有次小宇媽說兒子偷偷改她購物車,我給她三顆檸檬糖,說:“你別罵他‘你太自私了’,改成‘媽媽看到你特別想要那個限量版球鞋,就像我當年省下半個月工資買CD那樣’。”共情可不是妥協,而是把道德評判變成情感共鳴。這就像修復古瓷,得先知道每道裂痕背后的故事,再用金漆畫出新的美。
三、價值觀拼圖:在生活褶皺里播種
在超市收銀臺,我讓小宇算打折商品的折扣率;路過建筑工地,讓他看看安全帽顏色和工種的關系。這些看似沒啥用的觀察,其實是在給孩子搭認知的腳手架。小宇說“外賣小哥送餐快是因為他們窮”,我反問他:“給你倆選擇,每天送50單賺800元,或者送30單拿600元,你選哪個?”現實困境可比說教管用多了,能一下喚醒孩子的同理心。
四、榜樣迷霧:解構完美面具
我們帶小宇去戒毒所,不是為了嚇他,而是讓他看看“墮落”背后的人生劇本。在志愿者活動室,60歲的拾荒老人教他用廢舊紙箱做收納盒。這種非典型榜樣比明星海報厲害多了,就像一顆超級子彈,直接穿透迷霧。教育不是造個完美人設,而是讓孩子在價值迷霧里找到星星。
五、長期主義:允許裂縫透進光
三個月后,小宇主動把零花錢捐給山區兒童。可看到捐款流向公示,他又開始質疑慈善機構。我抱了抱他,說:“這個‘又’字,比三個月前的‘就是’進步太多啦。”價值觀重建不是把溝壑填平,而是教孩子在認知的峽谷上架橋。就像沙漠里的胡楊林,每道裂縫都等著雨水呢。
深夜我合上咨詢記錄本,窗外霓虹在雨幕里像抽象畫。教育不是修理畸形的枝椏,而是喚醒沉睡的種子。咱在孩子價值觀的拼圖里,既能看到缺的碎片,又能珍惜每塊碎片的獨特光芒,說不定就能找到重建認知穹頂的那根承重柱啦!
各位家長,趕緊行動起來,一起幫孩子拼好價值觀的拼圖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