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于俄羅斯唯一一艘航空母艦“庫茲涅佐夫”號的去留問題,已經成為了網上熱議的話題。
除了應該把這艘航母切割成鋼板,亦或是花費重金將其修復這個關鍵討論之外,關于其如果能夠被保留,未來應該使用什么樣的艦載機進行升級,也是大家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
關于這一點,俄羅斯《消息》報援引專家伊利亞·克拉姆尼克的話說,引進殲-35應該成為俄羅斯的備選項之一。
“庫茲涅佐夫” 號于 1982 年秋天在黑海尼古拉耶夫造船廠正式開工建造,其建造過程波折不斷,多次更名,最終確定為 “庫茲涅佐夫” 號。蘇聯海軍將其歸類為 “重型載機巡洋艦”,這一特殊歸類部分原因是為規避《蒙特勒公約》關于黑海海峽地位的規定,該公約禁止純粹的航母通過黑海海峽。
1990 年年底,它正式移交給蘇聯海軍。然而,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海軍經費大幅縮水,“庫茲涅佐夫” 號在漫長服役期內難以發揮全部實力,且事故頻發。
1996 年出現嚴重動力系統故障;1998 年防空系統受損,60 噸燃油泄漏到海中;2000 年,一名水手因觸電死亡;2002 年發生火災導致人員傷亡;2004 - 2005 年期間,至少 3 架艦載機在著艦時受損;2006 年和 2009 年又先后發生兩次火災,造成數名水手傷亡。
2016 年 11 月至 2017 年 1 月,“庫茲涅佐夫” 號首次投入實戰,襲擊敘利亞境內恐怖組織陣地,雖取得一定戰果,但自身問題也暴露無遺。
遠征敘利亞期間,一架米格 - 29K 和一架蘇 - 33 艦載戰斗機先后墜海,其冒著黑煙的場景還遭到西方輿論嘲笑。
2017 年 10 月,“庫茲涅佐夫” 號進塢展開維修升級作業,計劃全面翻新飛行甲板,更換全新動力系統、全艦管路線纜、艦載機起降指揮系統、導航系統以及航電設備等。
但隨后厄運接踵而至,2018 年承擔航母維修工作的浮動船塢沉沒,船塢上的起重裝置墜落砸出直徑約 5 米的洞;2019 年航母發生重大火災導致人員傷亡;2022 年底再次發生火災。
這些事故致使完工時間從 2022 年一再推遲,俄烏沖突爆發后,俄軍工撥款向戰事傾斜,“庫茲涅佐夫” 號維修經費嚴重不足,其維修升級工作陷入停滯。美國 “商業內幕” 網站稱衛星照片顯示該航母近年外觀幾乎無明顯變化。
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前司令阿瓦基揚茨認為停止維修正確,航母昂貴且低效,未來是機器人系統和無人航空器的天下,若停止維修只能報廢拆解。
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和國際關系研究所戰略規劃研究中心研究員伊利亞?克拉姆尼克也指出,“庫茲涅佐夫” 號陳舊,設計過時,動力裝置不可靠,船員及艦載機部隊狀況不佳,蘇 - 33 和米格 - 29K 戰斗機日益老化,飛行員多年未從航母起降,只能靠陸地模擬設施訓練。
但航母作為國家威望象征,放棄它意味著俄羅斯將失去 “航母擁有國” 頭銜。
殲 - 35 作為中國首款第五代隱身艦載戰斗機,具備多方面顯著優勢。在隱身性能方面,其采用先進隱身設計與材料,能大幅降低被敵方雷達探測到的概率,在現代空戰中占據先機。
在信息化作戰能力上,據殲 - 15 總設計師孫聰透露,殲 - 35 在高度隱身化基礎上,更注重信息化性能,在網絡化交戰中能先敵一步,可憑借先進傳感器、雷達和航電設備,承擔 “空中指揮官” 職責,協調其他戰斗機、無人機,甚至軍艦和導彈聯網作戰。
這種強大的信息化作戰能力,正是俄羅斯空天軍在烏克蘭戰場上暴露出來的短板。
從作戰任務多樣性來看,殲 - 35 能夠遂行防空、攔截、攻擊、支援以及伙伴加油等各項作戰任務,尤其在防空與攔截方面表現突出,實戰中可作為空優戰機用于制空作戰。
俄羅斯智庫技術報告顯示,殲 - 35 最大起飛重量 28 噸,可搭載四枚霹靂 - 15(若搭載最新彈翼折疊版本則為六枚)和兩枚霹靂 - 10,可作為穿透型空戰核心裝備使用。
相比俄羅斯現有的蘇 - 33 艦載機,蘇 - 33 基于蘇 - 27 研發,1995 年服役,設計老舊,缺乏隱身能力,航電設備落后,壽命所剩無幾;米格 - 29K 雖設計較新,但只是四代機,難以應對現代高強度戰爭。
而殲 - 35 作為五代機,在技術代際上領先,若能引進,將使俄羅斯海軍航空裝備實現從四代早期到五代的躍升,極大提升其作戰能力。
引進面臨的重重挑戰。
盡管殲 - 35 對俄羅斯海軍航空兵具有很大吸引力,但引進之路面臨諸多挑戰。首先是武器系統體系化難題。俄羅斯軍工體系長期獨立發展,與中國存在較大差異。
若引進殲 - 35,發動機是采用俄羅斯自身產品還是中方研制的發動機?殲 - 35 使用的 AESA 有源相控陣雷達,俄羅斯沒有同款可替代,其現有的 PESA 無源相控陣雷達是否需要升級才能適配?俄羅斯的數據鏈系統無法支撐高強度現代空戰,是繼續升級原有數據鏈,還是換裝中式數據鏈?
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若不能有效解決武器系統體系化融合問題,即便引進殲 - 35,也難以發揮其最大效能。
其次是俄羅斯軍工利益集團的阻力。俄羅斯軍工利益集團勢力龐大,引進殲 - 35 可能對其自身利益產生沖擊。俄羅斯大大小小的軍工院所與生產企業,長期依賴國內軍工項目生存發展,引進國外先進武器裝備可能導致部分國內軍工項目停滯,影響相關企業和人員利益。
此外,俄羅斯民族自尊心因素也不可忽視,長期以來俄羅斯在軍事領域自成體系,擁有深厚技術積累,要放下身段引進他國武器裝備,在情感和觀念上對俄羅斯來說存在一定障礙。
俄媒提出引進殲 - 35 作為俄羅斯海軍艦載機升級選項,有其基于 “庫茲涅佐夫” 號現狀和殲 - 35 性能優勢的合理性。
但在實際操作中,面臨武器系統體系化融合、軍工利益集團阻力、民族自尊心以及國際政治等多方面挑戰。未來俄羅斯是否會引進殲 - 35,仍需綜合多方面因素權衡,在復雜局勢中謹慎抉擇。這一決策不僅關乎俄羅斯海軍航空兵戰斗力提升,也將對國際軍事格局產生一定影響。
參考資料:
技術物理老化、維修進展遲緩、經費嚴重不足,俄唯一航母或退役?——環球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