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北京人藝上海駐演”,第二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今年再次在上音歌劇院推出“陜西人藝上海駐演”。10月,陜西人民藝術劇院將攜5部大戲《主角》《白鹿原》《生命冊》《平凡的世界》《星空與半棵樹》來滬駐演,7月21日開票。陜西人民藝術劇院院長李宣近日在滬接受采訪時表示,“這次駐演猶如高考。”
陜西人藝來滬5部大戲
《主角》10月17日-10月18日將在上音歌劇院上演,根據作家陳彥茅盾文學獎獲獎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展現秦腔名伶憶秦娥半個世紀的命運沉浮。10月26日-10月28日上演的《白鹿原》是陜西人藝鎮院之作,10年演出627場覆蓋125座城市,8次入選全國原創大劇場票房榜單。10月31日-11月1日上演的《生命冊》由陜西人藝歷時五年打造,講述孤兒吳志鵬從鄉村到城市的掙扎成長,帶觀眾穿越中原大地五十年的時代變遷。11月4日-11月5日上演的《平凡的世界》帶觀眾走進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陜北。該劇自2017年首演至今,8年302場演出覆蓋88城105座劇院,觀眾超過35萬人次。
10月21日-10月23日上演的《星空與半棵樹》是陜西人藝“陳彥三部曲”第二部劇作,該劇圍繞老樹的利益糾葛牽引出各種各樣的人物和事件,揭開基層社會復雜面相:鄉村振興的陣痛、生態與經濟的博弈、基層治理的挑戰,鄉村的風俗、人情、心態及歷史文化,探討人與自然、社會、生態等多維關系。“《星空與半棵樹》劇組9月底在西安完成所有排練工作,10月就來上海,真的是熱乎乎的首演。”李宣表示,近年陜西人藝每個戲全國巡演都先來上海接受市場檢驗,“上海觀眾包容而開放。像《白鹿原》走出西安,全國巡演第一站就是上海。當時我特別擔心劇中角色都說陜西方言,‘土得掉渣’,上海觀眾能不能接受?”李宣從劇場一樓跑到二樓,二樓跑到三樓,躲在觀眾席旁邊聽,“現場非常安靜,中場休息時,觀眾們走出劇場,用上海口音模仿劇中陜西話。我很擔心,他們就這么走了,沒想到15分鐘休息后,觀眾全都坐回到位置上,那時候我感到《白鹿原》有戲!”
從《白鹿原》開始,李宣帶著《平凡的世界》《生命冊》《主角》等新戲來上海,她欣喜地發現陜西人藝在上海有了固定觀眾群,“每次我們到這里演出,他們都在演職人員出入口守候,拿著節目冊找演員簽字。有一位男觀眾把歷年《白鹿原》節目冊整理好,猶如相冊般保存,在上海圖書館做《生命冊》見面會,還有觀眾送給劇組精心制作的小禮物,都讓人感動。”
每年都來上海演出,李宣表示,如“陜西人藝上海駐演”的大規模,在劇院歷史中還是極少見,“5部大戲舞美物流、演職人員調配等,都像打仗、像高考。一部戲舞美裝置就需要5輛9米大車運,25輛大車從西安來上海,前后進場順序要調度。一位演員要參演3部戲,3個角色轉換則是對個人能力的考驗。”
李宣希望借助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全方位展示陜西地域文化,《主角》《白鹿原》《生命冊》《平凡的世界》均為“茅獎系列”作品,《星空與半棵樹》則是“陳彥三部曲”作品,5部作品講述不同時代的中國故事。
《白鹿原》文創
《生命冊》文創
《主角》文創
“《白鹿原》由70后演員擔綱,《平凡的世界》是80后演員,《生命冊》是90后演員,《主角》則是95后演員。熱愛文學的觀眾會喜歡陜西人藝的作品風格。上海有很多高校,我們希望以戲劇為媒,和師生們在劇場進行文學交流。”李宣透露,“陜西人藝上海駐演”期間,舞臺之外同樣熱鬧,上音歌劇院小廣場、前廳將舉辦信天游、老腔、杖頭木偶、陜南民歌、仿唐樂舞等陜西特色演出快閃,觀眾可以邊品嘗陜西小吃,邊購買文創周邊,如《白鹿原》連環畫、印著臺詞的《生命冊》T恤、與劇中情節呼應的編織包、印著海報的《主角》帆布包,“上音歌劇院聲場很棒、很講究,我們將以最好的劇目,最豐富的活動迎接上海觀眾,在‘高考’中拿高分。”
原標題:《陜西人藝攜5部大戲金秋來滬駐演,《星空與半棵樹》首度見觀眾》
欄目主編:施晨露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諸葛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