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里的小修小補店鋪
小區附近的社區食堂
下樓,就有果蔬店;走5分鐘,就有理發店、便利店;花10分鐘,可到達飯店、幼兒園……我市多個社區,圍繞“缺什么、補什么”的思路,著力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居民走出家門,在15分鐘的步行時間內,能辦的事越來越多,日常所需觸手可及。
日常所需都有
上午7時10分,家住安寧街89號院的張大娘,帶著孫女出了門。步行5分鐘,來到小區東側的社區食堂,點了南瓜粥、鮮肉包、茶葉蛋,不慌不忙地吃完早餐。
隨后,她們穿過林蔭道,7時30分,到達西機路的玉門花園第二小學校。“好好聽課,中午見。”“奶奶再見。”送了孫女,張大娘去附近的小游園散步,回家時還順道去了趟藥店。
“年紀大了,走不了遠路。家門口啥也有,溜達一圈能干不少事。”張大娘說,自己對居住環境很滿意,生活挺方便,而且鄰里之間相處特別友好,讓人感覺溫暖舒心。
玉園南社區書記魏群萍介紹,社區現有居民7849戶、1.5萬人。為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社區積極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居民日常所需,周邊基本都能覆蓋到。對于缺失的,社區收集大家的意見后,引入第三方機構,將相應服務送進“圈”里。比如,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里開設瑜伽課堂、便民菜場、中醫藥角等,補齊了短板。
“小修小補”不愁
“麻煩你,鞋底磨壞了,能修嗎?”家住426小區的陳欣,拎著一雙鞋,走進院里的便民市場。入口處,面積約10平方米的隔間內,是張師傅的鞋鋪。他接過鞋看了看,墊底、上膠、敲釘……10多分鐘搞定。“手藝真棒,穿上挺舒服!”陳欣試了試,露出滿意的笑容。
離得不遠,是一處縫紉攤,不時有居民過來,改褲腳、改腰圍或修拉鏈。“請幫忙看一下,這個能補嗎?”太白街社區網格員秦雅楠入戶發現,獨居老人陳大爺家的床單扯了個口子,于是幫忙拿來修補。伴隨縫紉機輕快的“嗒嗒”聲,不到5分鐘,床單被縫得結結實實。
此前,商務部在部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創建時專門提到,讓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規范有序回歸百姓生活,使居民生活消費更便利。如今,許多市民發現,所住的小區周邊,磨刀、配鑰匙、開鎖、修車等服務,很容易就能找到。
太白街社區魏雅書記介紹,426小區的居民共717戶,社區整合12家從事“小修小補”的商戶資源,讓其分布在小區周邊,滿足大家的日常需求。
基本不用遠走
上午8時,67歲的袁大娘在公園晨練完,順道去了漪汾苑小區菜市場,買了些蔬菜、水果,心滿意足地回了家。她半年前從忻州老家過來,幫忙照看小外孫。迄今,老人的活動半徑基本在小區附近,往遠跑,她覺得沒必要。
“便利店、藥店、快遞站、縫紉店、理發店,附近都有。”袁大娘說,偶爾帶孩子去一趟吾悅廣場等大型商超,步行頂多10分鐘。日常生活,都能就近解決。
這個小區緊鄰太原市外國語學校漪汾校區、太原市實驗小學、漪汾苑幼兒園等學校,并且“生活圈”里配套齊全,所以帶娃的租戶很多。漪汾苑社區網格員白濮瑜在入戶時,經常主動向租戶介紹“生活圈”里有啥:“菜市場在小區東口,槐蔭苑門口有藥店、文具店。”
隨著“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持續打造,越來越多的居民,都能享受到“抬腳就到”的便利。記者 李濤 文/攝
來源:太原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