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航運網站Splash報道,2025年7月18日,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在布魯塞爾正式宣布:“經過艱難談判,第18輪對俄制裁方案最終獲得所有成員國一致通過。”這一輪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的制裁措施,在斯洛伐克一度反對的阻力下艱難落地,目標直指俄羅斯的經濟命脈——能源收入。
制裁的核心武器庫
- 油價上限“絞索”再收緊: 俄羅斯原油出口價格上限被大幅壓低至約47-48美元/桶,比當前市場價驟然壓低15%,直接壓縮俄方利潤空間。
- 精煉油“死亡禁令”: 新規徹底封殺歐盟進口任何源自俄羅斯原油的成品油,切斷了俄油“借殼上市”的關鍵路徑。
- 影子艦隊“精準點殺”: 105艘與俄影子船隊相關的船舶被列入黑名單,首次有船舶注冊機構遭制裁,被鎖定的俄關聯油輪總數突破400艘。
- 金融“毛細血管”凍結: 制裁覆蓋協助俄規避制裁的俄及第三國銀行,并對俄石油巨頭如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蘇爾古特石油天然氣公司(Surgutneftegas)等實施資產凍結與交易禁令。
- 北溪“徹底切割”: 新措施完全禁止與北溪管道相關的任何交易,宣告歐盟與這一關鍵俄能源基礎設施徹底脫鉤。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制裁宣布后表示:“力量是俄羅斯唯一聽得懂的語言,這輪制裁再次證明我們削弱其戰爭機器的決心。”
印度“套利神話”的終結
制裁方案中一個看似低調卻極具殺傷力的條款,直指印度最大煉油商之一——納亞拉能源公司(Nayara Energy)。該公司被明確列入制裁名單,成為本輪打擊的焦點目標。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由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控股49%,但是在歐美制裁下和印度當地法律限制下,俄羅斯石油公司無法匯回利潤,據傳已啟動出售所持股份給印度企業的談判。
此前,印度憑借中立立場,以“折扣價”大量購入俄羅斯原油。據海運數據機構AXS Marine統計,今年以來,印度已躍升為俄羅斯原油最大買家,占其總出口量的33%。這些低價原油在印度龐大的煉油體系中經過加工,搖身變為柴油、航空燃油等清潔油品,最終高價銷往歐洲市場。
納亞拉能源公司在印度的精煉廠
納亞拉能源公司正是這場“套利盛宴”的核心玩家。 公開數據顯示,其位于古吉拉特邦的瓦迪納爾煉油廠擁有每年2000萬噸原油加工能力。2023年,該廠加工處理的俄油占比激增。其精煉產品——尤其是柴油——源源不斷輸往歐洲,賺取豐厚差價。行業分析師估算,印度精煉商利用“俄油折扣”與“成品油溢價”之間的價差,每桶原油的加工利潤一度高達8-10美元。
然而,歐盟第18輪制裁的“精煉油進口禁令”和針對納亞拉公司的直接制裁,如同兩把精準的手術刀,徹底切斷了這條利潤豐厚的貿易鏈。 新規意味著:即便原油在印度煉廠完成了“國籍轉換”,只要其源頭是俄羅斯,就絕無可能再進入歐盟市場。 納亞拉作為被點名的制裁對象,其在歐資產將被凍結,與歐盟實體的一切交易被禁,運營陷入困境。
一位駐新加坡的資深大宗商品貿易商評論道:“歐盟此舉等于宣告了印度精煉商俄油轉口生意的死刑。納亞拉被制裁是殺雞儆猴,整個印度能源行業都感受到了寒意。原有的貿易路徑一夜之間被焊死。”
俄羅斯的困境與可能的出路
新制裁對俄羅斯財政構成嚴峻挑戰。俄羅斯財政高度依賴油氣收入,而精煉油產品出口價值通常遠高于原油本身。歐盟徹底關閉精煉油大門,疊加更低的原油價格上限,將大幅侵蝕其戰爭資金。俄羅斯可能被迫加速“向東看”戰略:
- 擴大對亞洲市場(主要是中、印)的原油直接出口,但需接受更深折扣。
- 利用剩余影子船隊和規避手段,但面臨更高成本與風險。
- 在國內或“友好國家”加速建設下游煉化能力,消化更多原油,但非一日之功。
結語
歐盟第18輪制裁標志著西方與俄羅斯間的能源博弈進入更殘酷、更精細的階段。印度納亞拉煉油廠被制裁的案例清晰表明,任何試圖充當俄油“洗白”中轉站的行為都將面臨直接打擊。隨著油價上限收緊、精煉油禁令生效、影子船隊被持續圍剿,疊加美國次級制裁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俄羅斯通過能源出口獲取戰爭資金的空間正被系統性壓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