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中方與歐洲議會同步全面解除相互交往限制的消息剛落地,歐盟一份202頁的對美反制清單細節便浮出水面。這兩則動態,揭開了近期歐美、中歐關系的新章。
故事要從幾個月前說起。美國以所謂“公平貿易”為由,對歐盟多類商品加征關稅,從飛機、汽車到化學品,甚至波及威士忌這類日常消費品。面對壓力,歐盟早有準備——一份涵蓋202頁的反制清單早已成型,里面列滿了美國制造的高價值商品:飛機引擎、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高端化工原料,甚至連美國肯塔基州的波本威士忌都沒放過。此前歐盟曾計劃對這類酒類產品加征50%關稅,當時美國總統特朗普直接放話“若歐盟動手,美方將對歐盟酒類產品征200%關稅”,矛盾就此激化。
特朗普(資料圖)
但歐盟內部對如何應對美國始終擰不成一股繩。一邊是德法等國主張“硬剛”,認為必須用反制措施遏制美國施壓;另一邊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更傾向于“緩一緩”,甚至把原定的反制措施暫停期從7月初延長到8月初,想給談判留空間。這一操作引發歐盟內部不少質疑:“妥協就能解決問題嗎?”“延長暫停期,會不會讓美國覺得我們好欺負?”
就在歐盟左右搖擺時,中方的動作成了關鍵變量。中方公開宣布與歐洲議會達成共識,同步全面取消對相互交往的限制。這一步看似針對中歐關系,實則給糾結的歐盟遞了顆“定心丸”——中方用實際行動表明“愿談愿合”的態度,既修復了因摩擦受損的關系,也為歐盟后續應對美國騰出了精力。
再看歐盟那份202頁的反制清單,分量遠不止“列商品”這么簡單。清單里的產品分兩類:一類是高附加值的工業“硬貨”,比如美國制造的飛機機身部件、新能源汽車電機、高端半導體材料,這些都是支撐美國高端制造業的核心產品;另一類是民生相關的“軟商品”,從威士忌、釘子到日常化工用品,覆蓋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么做的好處很明顯:既打擊美國經濟的“痛處”(高端產業),又讓美國普通消費者和企業感受到壓力(日常開支上漲),形成“上下夾擊”的反制效果。
特朗普(資料圖)
但歐盟的算盤打得再精,也繞不開一個現實:美國關稅大棒的威脅從未消失。特朗普早放出話,若7月1日前美歐沒談成貿易協定,就對歐盟輸美商品加征30%額外關稅。這個時間點卡得極緊——7月中旬歐盟內部還在為反制措施期限扯皮,8月初又要面對美國可能的“終極施壓”。更麻煩的是,歐盟內部對“打還是談”的分歧沒消。
那歐盟該怎么辦?其實答案藏在反制清單里——202頁的清單不是“一次性武器”,而是“談判籌碼”。歐盟真正的目標不是和美國徹底翻臉,而是通過反制措施倒逼美國回到談判桌,爭取更有利的貿易條件。比如降低部分農產品關稅、放寬科技產品出口限制、減少對歐盟企業的“長臂管轄”。從這個角度看,中方的解除制裁恰好給了歐盟“底氣”:既然和中國關系緩和了,就不怕美國在談判中“漫天要價”,畢竟還有另一個大市場兜底。
特朗普(資料圖)
歐盟要做的,是在維護自身利益和保持全球合作之間找平衡;美國要明白,靠關稅施壓迫使他人妥協的時代已經過去;而中方的選擇更清晰:用合作代替對抗,用對話化解分歧,這才是應對變局的正確路徑。
至于歐盟能不能抓住這個機會,真正實現“放心反制”,最終要看他們能不能想清楚:是要做一個被美國牽著走的“跟班”,還是做一個能和美國平等對話、和中國深化合作的“獨立一極”。答案,或許就在接下來的幾場談判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