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新賽季薪資榜一出,球迷們的第一反應大概就是:工資帽再漲,球員年薪又上天了,庫里5960萬領跑全聯盟,馬上就要突破六千萬大關——你說這工資水平,放到十年前,誰敢想象一位球員一年能拿下快四億人民幣,感覺再過幾年,場下的贊助收益都快趕不上主業了,真是應了那句老話:籃球打得好,錢包裝得滿
這份榜單里,4000萬年薪以上的球員多達26人,詹姆斯第12、杜蘭特第4,恩比德和約基奇并列第2,字母哥、濃眉、塔圖姆等人緊隨其后,單看數字會覺得離譜,但你回想一下這幾年聯盟的電視轉播合同——16-17賽季到24-25賽季是9年240億美金,25-26賽季到35-36賽季直接飆到了11年760億,這種漲幅,擱誰身上都得樂開花,工資帽自然跟著一起水漲船高,球星們的合同也就越簽越大
問題來了——這些頂薪合同,真的配得上球場上的表現嗎,還是說聯盟已經進入了一個“溢價狂潮,球星多拿錢,球隊卻未必能買到對應的即戰力,這其實才是現在球迷最愛爭論的點,有人覺得庫里、杜蘭特、老詹這些人,哪怕再老點,拿高薪也沒毛病,畢竟他們是聯盟的門面,票房、流量都是帶著走的,但你看榜單往下翻,什么馬爾卡寧、莫布里、斯科蒂-巴恩斯、小邁克爾-波特、加蘭、阿努諾比這些新生代,年薪也在四千萬上下,真有那么值嗎,有沒有點“擺爛球隊給新人砸錢的既視感,像極了那種房價剛漲起來時,什么地段都敢要天價
其實仔細想想,聯盟這套工資結構,說白了是資本在推波助瀾,一邊是電視轉播不斷打錢,另一邊是球星經紀團隊瘋狂博弈,誰能把自己包裝得更有“未來,誰就能提前鎖死高額合同,像巴恩斯、弗朗茨-瓦格納這種還沒進全明星的年輕人,年薪已經直逼詹姆斯和哈登,老一輩球迷可能要搖頭,但現實就是這樣——你要想留住潛力股,必須提前梭哈,萬一成了下一個超級巨星,合同立馬變成“白菜價,要是沒打出來,那就只能硬著頭皮消化爛合同,球隊管理層其實也沒得選,只能賭運氣
當然,巨額合同帶來的壓力也不小,庫里、約基奇、恩比德這些人,拿著聯盟第一檔的工資,季后賽一旦掉鏈子,媒體、球迷的板磚立刻砸過來,“高薪低能這種標簽貼上就很難撕掉,尤其是那些簽了頂薪還沒打出總決賽級別表現的新星,輿論環境其實比老將還要苛刻,畢竟老詹拿錢也帶隊進西決,杜蘭特再怎么被對噴,場均輸出和關鍵球能力還在,反倒是一些“溢價合同一出,球隊還沒起飛,球迷已經開始倒苦水
但也不能全怪球員和經紀人,整個NBA就是個大蛋糕,聯盟收入多,球員分成自然水漲船高,規則就擺在這里,你不拿,高薪照樣會被其他人拿走,想想前幾年,誰能想到戈貝爾年薪3700多萬、拉梅洛-鮑爾、馬克西、亞歷山大這些人都快4000萬了,球星溢價一方面是市場決定,另一方面說白了也是“沒辦法的辦法,你不砸錢,別人就搶走,想要留下核心只能提前加價,不然就得看著自己的潛力股被豪門撈走
不過說到底,工資高了,比賽精彩程度倒是沒怎么見漲,常規賽有時候還真有點“擺爛味道,部分球隊為了避稅線、騰空間,操作越來越像在玩2K,球員休戰、輪休、負荷管理這些詞也被玩出了花,球迷想看的明星對決、強強碰撞變少了,反倒是各種“交易流言“合同內幕成了熱門話題,大家盯著薪資表、交易市場津津樂道,偶爾還真有點看金融市場的感覺,競技體育變成了資本游戲,這種變化,你說是進步還是退步,見仁見智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無論工資帽怎么漲,頂級球星永遠是聯盟的“金字塔尖,他們賺得多,不光是因為打得好,更因為他們撐起了整個NBA的關注度、商業價值和話題度,庫里破六千萬不是偶然,而是這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未來還會有更多球員突破年薪天花板,年薪過億不再是幻想,到那時候,可能又會有新一輪“天價合同引發爭議,球迷們該操的心還得繼續操
最后只能說,錢多事也多,超級球星拿著超級合同,就得扛下超級壓力,表現出來,大家點贊回懟;拉胯了,口水、質疑、交易傳聞一波接一波,這就是職業體育的殘酷和魅力,誰能真正配得上天價年薪,最終還是要靠賽場表現說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