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總統李在明上臺后,不僅在政策上,走了一條和前任尹錫悅不同的道路,而且他還有更大的目標,例如從美方手上,收回戰時作戰指揮權。
最近,被提名為韓國新任國防部長的安圭伯,在國防委員會人事聽證會上放出了一顆“重磅炸彈”:李在明政府計劃在其任期內,從美國手中收回戰時作戰指揮權。這一表態迅速成為輿論焦點。
(被提名為韓國新任國防部長的安圭伯)
談到韓美關系,這可是有著悠久歷史的一對“老伙伴”。很長時間以來,美國就在韓國駐扎軍隊,并長期掌握著韓國的戰時作戰指揮權。
但時間推移,韓國軍隊不斷發展壯大,自然也希望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實際上,關于作戰指揮權的移交,早在2006年韓美就達成協議,當時的計劃是2012年接管。然而,隨著局勢的說變就變,這項計劃先后被推遲多次,可見其復雜程度非比尋常。
雖然在安圭伯作出表態后,韓總統府發言人稱,這只是安圭伯的個人意見。但是對安圭伯而言,他并不是一個普通的政治人物。他是一位資深的共同民主黨國會議員,并在國會議事堂上擁有豐富的國防相關經驗。
(李在明)
他的這次發言是否只是個人意見?答案恐怕沒那么簡單。考慮到他與現任總統李在明的緊密關系,特別是在李在明競選期間,收回戰時作戰指揮權就是他的主要承諾之一,安圭伯的話更像是李在明政府試水的信號彈。
簡單來說,收回戰時作戰指揮權,象征著韓國軍方獨立性的提升。這是涉及韓國國家安全和地區穩定的大事。想象一下,一個國家在關鍵時刻無法獨立做出軍事決策,必然是尷尬且無奈的。
從技術角度來看,韓國軍隊近年來的現代化進程相當顯著。借助先進的武器裝備和訓練體系,加之與美軍長期合作經驗,韓國的國防能力完全有理由在區域內獨當一面。不過,也必須承認,目前的國際安全形勢異常復雜,這就給李在明收回指揮權的計劃增添了更多變量。
(美韓軍事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韓美間的共識是在所謂“條件成熟”情況下再談交接,那這些條件具體是什么呢?
首先,韓國需要具備領導韓美聯合部隊的能力。這涉及到協調、溝通以及對突發情況的快速反應能力。
其次,打擊能力和防空能力是重中之重,畢竟這是確保一旦遭遇武力攻擊時能迅速作出處置的核心。此外,還需存在一個“有利于移交的地區安全環境”。
盡管韓國政府并未設定具體的時間表,但收回戰時作戰指揮權無疑是其堅定的目標之一??梢灶A見的是,這將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不僅需要韓美間進一步的溝通與妥協,也需要時間去完善戰略與技術層面的準備。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一問題不僅關乎韓國自身的主權問題,也可能將在未來影響整個東北亞地區的格局。
至于李在明的籌碼是什么?
(特朗普還在威脅對韓國加稅)
首先,或許可以用關稅談判換取收回指揮權。李在明團隊有過測算,美國加征25%關稅,會給韓國帶來每年230億美元的損失,而收回指揮權可年省50億美元軍費,且消除“殖民地”陰影,成本收益比顯著有利。
美方若拒絕移交,可能動搖駐韓美軍存在;若同意,則削弱亞太控制力。美方一邊威脅加稅至30%,一邊含糊開放談判的態度,已經暴露其戰略被動。
此外,李在明在此事上,有著極高的民意支持,大量韓國民眾支持收回指揮權,很多人都開始質疑,為何打仗要聽美國指揮?
并且,韓方似乎已經證明其軍事實力,例如,韓軍自主監視偵察覆蓋率達94%,愛國者導彈攔截率反超駐韓美軍2.3個百分點,這在極大程度上,削弱了美方的“韓國無能力”論。
當然,韓國對美國的深度依賴,也是李在明不得不面對的絆腳石,畢竟收回戰時指揮權需美方配合,而美方暗示可能削減駐軍規模,或將引發韓國國內對“同盟弱化”的擔憂。
(韓國對美國的安全依賴未根本破除)
與此同時,韓國經濟命脈受制于美國市場,美國占韓國出口20%,不少韓企巨頭股價因關稅暴跌。若美升級報復,韓國經濟承壓極限。
最后,若指揮權移交未兌現李在明所承諾的經濟收益,民意大有可能出現反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