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20 日,甘肅省委省政府調查組的通報如驚雷炸響 —— 天水市麥積區褐石培心幼兒園血鉛事件中,27 名涉事人員被嚴肅追責問責,其中 6 人因生產有毒食品罪被批捕,17 名公職人員因監管失職被立案審查。這場持續 14 個月的毒害,讓 233 名幼兒的血液成為 "鉛中毒樣本庫",最高血鉛值達 440.14μg/L,遠超兒童安全線 4 倍。當工業顏料罐上 "不可食用" 的警示與三色發糕中 1340mg/kg 的鉛含量形成刺目對比時,暴露出的不僅是食品安全防線的潰敗,更是人性底線的失守。
一、毒食鏈條:從 "色澤誘惑" 到 "慢性投毒"
2024 年 4 月,褐石培心幼兒園后廚出現詭異一幕:廚師賀某霞將網購的黃色、紅色、綠色顏料倒入面粉,制作出色澤鮮艷的玉米卷腸包和三色紅棗發糕。這些成本僅 6 元 / 100g 的工業顏料,鉛含量最高超標 20 萬倍,而園方為追求 "網紅食品" 效果,甚至放棄價格更低的食用色素。
"他們把顏料當調色盤,孩子們的胃成了毒罐。" 一位家長悲憤回憶,其子從 2024 年 11 月起連續 6 次檢出血鉛異常,卻因醫院篡改數據未被及時救治。更令人發指的是,園長朱某琳為掩蓋罪行,竟拍攝毒食照片發朋友圈,用虛假的 "愛心餐" 騙取家長信任。這種持續 14 個月的 "精準投毒",最終讓 233 名幼兒淪為鉛中毒受害者。
二、監管潰敗:多重防線的集體失守
事件暴露的監管漏洞令人觸目驚心:
- 準入審查形同虛設:幼兒園未取得辦學許可證即招生,投資人李某芳名下關聯的 4 所幼兒園均未被穿透式審查。
- 日常檢查流于形式:市場監管部門每季度檢查僅查閱臺賬,從未發現后廚藏匿的工業顏料罐。所謂 "明廚亮灶" 監控系統,竟未接入監管平臺,成為擺設。
- 檢測數據全面失真:甘肅省疾控中心檢測人員違反操作規程,導致血鉛結果與異地復檢相差 10 倍;天水市第二人民醫院直接篡改檢測報告,將 440.14μg/L 改為 103μg/L。
- 跨部門協作斷裂:教育、衛健、市場監管數據長期割裂,2024 年 5 月首例異常出現后,14 個月內未觸發聯合調查。
三、問責風暴:從 "紙面追責" 到 "制度重構"
此次追責呈現 "全鏈條穿透" 特征:
- 刑事追責:園長朱某琳、投資人李某芳等 6 人被批捕,3 名廚師被刑拘,創下民辦教育領域追責力度新高。
- 行政問責:省衛健委主任、天水市委書記等 10 名廳級干部被立案,麥積區教育局局長何旭、市場監管局局長張海斌因受賄被查。
- 制度革新:甘肅全省推行幼兒園食品安全 "穿透式監管",建立兒童血鉛異常自動預警系統,并將工業顏料納入必檢目錄。
這場問責風暴更引發深層反思:當三色發糕的鉛含量超標 2680 倍時,我們需要的不僅是個案嚴懲,更要構建 "零容忍" 的制度防線。北京協和醫院毒理專家指出:"鉛對兒童神經系統的損傷不可逆,此次事件的社會成本遠超 2000 萬美元醫療費用。"
四、生命警示:在科技與良知的十字路口
事件背后的利益邏輯令人心寒:園方為節省 0.08 元 / 個的成本選擇工業顏料,監管者為 "招商引資" 默許污染企業存在。這種 "用孩子健康換政績" 的畸形發展觀,在 2009 年陜西鳳翔血鉛事件中曾釀成 615 名兒童中毒的悲劇,如今再次在甘肅上演。
值得欣慰的是,此次事件推動了監管范式的根本轉變:甘肅省設立患兒專項治療基金,建立 "教育失信黑名單",并對非法添加行為實施 10 倍懲罰性賠償。正如調查組專家強調:"食品安全沒有 ' 偶然事故 ',只有 ' 必然漏洞 '。"
結語:讓每個孩子的午餐都遠離鉛毒
當 27 名責任人被追責的消息傳開時,褐石培心幼兒園的孩子們正在接受全國頂級醫療團隊的排鉛治療。他們書包里的空藥瓶、家長手機里的檢測報告,終將成為推動制度變革的沉重砝碼。這場血鉛危機警示我們:在食品安全的戰場上,任何僥幸都將付出生命代價,唯有以 "刀刃向內" 的勇氣重構監管體系,才能守護孩子們 "舌尖上的安全"。正如一位家長在聯名信中寫的:"我們不要道歉,只要一個不會讓孩子中毒的明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