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以為折疊屏還在“嘗鮮階段”,那你可能真低估了華為這幾年下的狠功夫。
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華為折疊屏手機在國內市場的銷量,已經做到“一個打十個”的程度。
不是夸張,而是真實銷量:華為是47,其它品牌頂多個位數打轉,甚至所有品牌加起來也拼不過華為一個。
我看到這個數字的時候,第一反應是:這不是跑贏,這是碾壓。折疊屏領域已經從群雄混戰,變成了華為單挑全場。這種市場態勢,在智能手機這條賽道上,真的不多見。
你可能會說,Mate X系列貴啊,賣得多不過是信仰加成。但真沒這么簡單。
IDC的數據擺在那:2025年初華為的市場份額已經飆到73%,遠不止靠“粉絲經濟”就能解釋得通。要知道,在這類新品類里,用戶是最挑剔的,信仰可以掏一次錢包,但不能掏五次十次。
真正讓華為坐穩王座的,是“長期主義”和底層技術構建。
你回頭看,別人做折疊屏是在測試市場,華為做的是產品形態的演進。天工鉸鏈、超清低功耗屏、雙衛星通信、鴻蒙系統的適配邏輯——每一個點都不是噱頭,而是一步步扎實踩出來的用戶體驗提升。
說到底,折疊屏這個市場,不是“先造一個”誰都會,難的是“讓人用下去”。別人怕成本不敢卷屏幕工藝,怕售后問題不敢大規模推廣,但華為的做法是直接定義行業標準,然后逼著別人來卷。
但我并不覺得這是行業的終局,甚至說,這才剛剛開始。因為現在的市場滲透率還不到4%,這說明還有超過九成的用戶從沒接觸過折疊屏。對華為來說,這是藍海;對其它品牌來說,更是壓力。
這也是我為什么特別關注這波銷量曝光的背后意義。它不僅僅是“華為厲害了”這么簡單,而是:如果你不能在用戶體驗上給出新方案,品牌認知就會成為不可跨越的門檻。
而在中國手機市場,用戶對品牌的敏感度,遠超想象。
你說榮耀、小米、vivo這些品牌難道沒有在折疊屏發力?
有的,但目前來看,大家都還在“產品型試探”,只有華為是真正把折疊屏當成主力戰略在干。榮耀靠Magic V系列打高端,小米一向以技術堆料見長,vivo也有不少創新思路……
但綜合打磨和場景落地,確實還沒做出“閉環”。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看,這種“華為一家獨大”的局面,對行業并非壞事。它拉高了整個折疊屏的技術水位線,也給用戶帶來了真正在用的體驗感知。關鍵是,它把“可折疊”從概念,做成了日常選項。
但未來會怎樣?我認為有兩個關鍵變量。
第一個是價格帶的下探,看誰能把折疊屏做進五千元以內的價位;
第二個是軟件生態,誰能在多窗口、多任務、多形態之間做出真正適配的系統體驗,誰才能拿下下一階段的主導權。
在這之前,華為的統治力,短期內看不到減弱的跡象。畢竟當“折疊”不再是炫技,而是真正可用的生產力工具,那消費者不會在意誰“第一造出來的”,而是看誰能“做得最好”。
手機市場早已不是參數對比這么簡單的邏輯,用戶要的,是情緒價值、效率提升、長期使用下來的安心感。而這幾點,華為已經做到了。
其他品牌要追,得先明白一點:這場比賽,拼的不是誰起跑快,而是誰能跑到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