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玉撫平深藍色制服裙的褶皺,第17次檢查胸前的金達萊徽章。 今天要接的是沈陽來的夕陽紅專列,她特意把漢語筆記翻到“老年人常用語”頁——上次因聽不懂“老鐵”,被投訴“服務不親切”。
火車鳴笛進站時,她看見穿貂皮大衣的王阿姨正把半盒沒吃完的餃子扔進垃圾桶。這個動作讓英玉胃部抽搐:那盒餃子抵得上她三天工資。
“優(yōu)越感像刺,扎在民族自尊心上”
“朝鮮人每月吃幾次肉?”
當王阿姨在旅游大巴拋出這個問題時,全車游客豎起耳朵。英玉攥緊話筒微笑:“我們憑肉票供應,夠吃。” 實際她家上月才用節(jié)日特供票換了半斤牛肉,熬湯分了十碗。
“你們工資夠花嗎?”
穿鱷魚POLO衫的大叔晃著新買的華為折疊屏手機追問。英玉瞥見手機標價——相當于她兩年工資,仍挺直脊背答:“住房看病免費,錢夠買書和鮮花。”
游客們不知道,英玉昨晚用糧票換玉米時,聽見他們議論:“這地方窮得叮當響,導游還死要面子。”
在免費醫(yī)療與最新手機之間
中國游客的三大“不理解”:
→ 不理解糧票制度:當英玉展示印著金日成頭像的糧本,年輕人驚呼:“這不穿越回七十年代嗎?”
→ 不理解樸素快樂:看見學生在凱旋門廣場放紙飛機,游客竟問:“怎么不玩iPad?”
→ 不理解國家福利:聽聞平壤教授月薪僅500元,大叔哈哈大笑:“我搓麻將一晚都不止!”
英玉最痛心的誤會發(fā)生在妙香山:
游客指著穿補丁衣的采藥老人說:“朝鮮果然窮!” 她突然提高音量:“那是科學院院士!他研制的抗癌藥免費供給全民!” 全車霎時寂靜,老人背簍里的藥草香漫進車窗。
當中國阿姨打開錢包時
并非所有游客都帶著優(yōu)越感。英玉記得河北來的趙阿姨:
→ 在萬景臺少年宮,趙阿姨看見墻角的舊鋼琴,第二天托人運來兩架電子琴
→ 發(fā)現英玉總揉胃痛,偷偷塞給她一盒云南白藥:“姑娘,按說明書吃”
→ 告別時握著她的手說:“你們免費醫(yī)療真好,我在北京住院七天花了八萬”
最動人的瞬間在深夜涉外商店:
趙阿姨見朝鮮服務員盯著巧克力架發(fā)呆,突然買下全柜臺存貨:“麻煩分給今天少年宮的孩子!” 結賬時英玉看見她掏出的存折——余額只剩三千元。
金達萊與牡丹花的對話
英玉開始調整解說詞:
不再回避糧票制度,轉而講述憑票換糖給生病妹妹的溫暖
帶游客參觀平壤地鐵站時,強調“這是朝鮮工程師自主設計的深度”
當游客炫耀新購商品,她微笑展示胸針:“這是學生用炮彈殼做的和平鴿”
變化悄然發(fā)生:
→ 穿貂皮的王阿姨不再扔食物,把未開封點心送給修路工人
→ 華為手機大叔刪掉偷拍的軍人照片:“姑娘你說得對,尊重是基本禮數”
列車駛離平壤那天,英玉收到特殊禮物——趙阿姨寄來的包裹:
最上層是河北特產,底層卻壓著泛黃筆記本
扉頁寫著:“1978年糧票記錄:本月結余貳兩”
尾頁附言:“閨女,我們也窮過,懂那份尊嚴的重量”
英玉在少年宮分發(fā)完巧克力,把空盒子做成筆筒。夕陽透過窗欞,在“河北制造”的標簽上投下暖光。她突然理解了中國導游常說的那句話:
“真正的富裕不是錢包鼓脹,
是彎腰時仍能看見他人的光芒。”
當跨國旅行成為常態(tài),
比風景更珍貴的,
是放下尺子丈量世界的心。
#AIGC熱點大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