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作家馮唐曾說過:“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相互滋養”
是呀,曾經一直以為養孩子就是為孩子付出了一切,等到后知后覺才發現,成全的、治愈的,原來一直是我們自己
有一個生了四胎的媽媽,前兩個是女兒,老三、和老四都是兒子
然而,在四個孩子的養育過程中,媽媽認為:
養閨女的時候覺得還挺得心應手的,大女兒性格開朗有主見,小女兒懂事乖巧又肯吃苦,在直觀上就給人一種教育還挺有一手的輕松和自豪感
可直到老三出生后才明白,前面兩個女兒只是老天安排的準備功課,正如之前的養娃有多輕松,后面的劇情就有多不受控制
男孩天生好動,每天從睜開眼到晚上睡覺前就跟上滿了弦一樣,一整天都是精力旺盛地活動量豐富
你想讓他安靜一些、乖巧聽話一會兒,那幾乎就是不可能的,取而代之的則是情緒激烈、不聽話、喜歡辯論
特別是小兒子出生后,兩個兒子的口頭禪都統一成了“不要”、“不行”
當然了,雖然對于兒子的教育真的是需要有勇有謀,也需要大人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可隨著溫柔而堅定的內核隨著孩子成長而不斷升級時,我慢慢發現了一個真相:孩子的到來,就是來“渡”我們父母的
舉個例子
沒有兒子之前,和女兒出門逛街怕黑怕走夜路、吵架吵著吵著也崩潰大哭起來
可自從有了兒子之后,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出門逛街時兒子就像個勇士一樣走在前面,什么怕黑的內心恐懼根本就消失不見了
至于親子間發生的矛盾,知道兒子是吃軟不吃硬的德性,自然也懂得了“養男娃,和養女娃大不同”的策略轉換
是呀,孩子的到來本身就是來“渡”我們當父母的
就像很多人都說“父母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不需要培訓就直接上崗的角色”,可未曾學習過的東西,怎么可能會無師自通呢
那個正在我們懷里一點點長大的小家伙,恰恰就是我們當家長的“天然老師”,養育過程中輔導作業的雞飛狗跳、青春期的叛逆無奈、還有參雜著淚水和疲憊的精力透支...
事實上,每一次經歷和感受都是父母和孩子相輔相成的成長過程,孩子得到了父母的庇護,而父母也得到了孩子不斷搓磨的能力突破
想想以前的我們,是不是普通得連買個菜都要掏出手機計算怕出錯,而經過日積月累的作業輔導后對數學計算也能做到脫口而出呢
所以,孩子成長,也相當于在“渡”父母成長
而父母的一生,實際上是要與孩子共同經歷三次渡口的,這三次成長還猶如三座橋梁,將彼此之間緊密相連、賦予更多的成就與力量:
01
第一次渡口
孩子的出生,賦予了為母則剛的力量
摩西奶奶曾說過:“孕育小生命是一件特別神奇的事情,整個孕育過程都會感覺到生命的奇跡,也會獲得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
是呀,小生命剛剛出生的時候,摸著一雙稚嫩的小手再緊緊握著你的時候,那種被完全信任和依賴的感覺,是不是就此徹底被俘獲了你的心呢
一瞬間,生命價值也似乎就剩下了懷里的小小人兒
記得蘭媽女兒剛出生的時候,當時鉆心劇烈的疼痛把我折磨得汗流浹背,躺在床上只要稍微動彈一下,撕裂般的疼痛與痛苦就會再次襲來
再聽著女兒在一旁嬰兒床傳來的不斷啼哭聲,我的內心是格外地恐慌和無助
有那么一瞬間還萌生了一絲仇視感,討厭那個小家伙讓我遭了那么大的罪、也害怕她的哭聲會讓病房其他人向我投來煩躁的目光
可當孩子爸爸怎么哄也哄不好,把女兒抱到我身旁輕輕放下,女兒竟然奇跡般地安靜不哭了,整個人看起來也睡得格外踏實入眠
那一刻,我的內心瞬間被那種依賴感填滿了
自此,女兒就成了我生命里的唯一,每一天起床后的牛馬生活也都是圍繞著女兒打轉,似乎有她在的地方我就能安心,聽到她不斷傳來的“媽媽,媽媽”聲音,我也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感
再后來,有了女兒的牽絆,為了女兒的成長,蘭媽也感受到自己正在一點點變強大,有了更多的勇氣去實現自我蛻變式的成長:
?比如,第一次做飯遇到需要換煤氣罐時我害怕地不敢靠近,生怕一個不小心就會發生泄漏或爆炸的情況,可看到女兒餓得直叫喚,還是忍著恐懼硬著頭皮去不斷嘗試,直到像個修理工一樣讓煤氣灶重新開始了工作
?又或者,考完駕照后第一次摸車緊張得直哆嗦,對駕駛的恐懼感也導致我對“開車”這件事有著極高的恐懼,可最終還是招架不住女兒對我的央求聲,在懷著美好期待的歡聲笑語中,我又一次克服恐懼,開著車載著女兒安全抵達心心念念想要參觀的地方
仔細回想過去的每一個階段,似乎女兒真的就是來渡我的
就像從以前什么都不會的弱女子,到如今做什么都會、學什么也快的超能女強人,是什么讓我變得如此強大呢?是自己生的孩子
從第一次露出天真無邪的笑容,從第一次緊握著我們的雙手,從第一次親親額頭,忍不住貼貼、抱抱的時候,孩子就注定成了我們無法割舍的牽絆,也成為了不斷努力、克服困境、還有帶來希望的使命
所以,哪有什么“突然勇敢,變厲害了”,只不過是我們有了自己要守護的寶貝,也懂得了如何去承擔起該有的責任和使命
而為母則剛,是孩子來渡父母的第一個渡口,恰恰也是帶給父母成就感、和幸福感的能力蛻變
02
第二次渡口
孩子的問題,讓家長看到了自身問題
養育孩子,本身就是一個漫長、又狀況百出的過程
你希望孩子養成良好的成長習慣,可他們偏偏回家后玩具亂扔、果皮零食袋亂飛
你希望孩子早睡早起身體棒,可他們偏偏半夜精神抖擻不睡覺,第二天睡到日上三竿不起床
你希望孩子膽大開朗,可他們偏偏只躲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不敢出門,一出門也是躲在爸爸媽媽的懷里不敢探出腦袋
你希望孩子成績優異、為將來的人生做好知識儲備,可孩子偏偏干啥都會、唯有對學習一竅不通,再說些什么,直接就給你來句:我走,行了吧
不久前,還刷到一個視頻:
講的是一位爸爸每天在高溫作業下,還不忘在工地和學校之間來回往返,就為了能夠接送女兒去補課補習
夫妻兩個人,更是十幾年沒有買過一套像樣的新衣服,每個月省下來的錢基本上都用在昂貴補習班上
可孩子呢,面對父母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不說,和爹媽碰了面,連一句稱呼也都沒有
說到最后,媽媽還不忘補充一番:“最后一批孝順的人,到了最后居然培養出最不懂得感恩的孩子,一個爹媽都不喊,話也不說一句,回到家看到我們和沒看到一樣,開著空調、吃著零食、玩著手機,房間被造的一塌糊涂,家務更是一點也不想干,這種根本不懂得感恩和尊重人的孩子,就算你給再多的儀式感,買再多的東西,也改變不了、更感動不了孩子,再加上十年如一日,怎么能不心寒呢”
女兒呢,面對這樣的聲音卻顯得格外暴躁,面對父母的指控聲音也充滿不服
嘴里更是說著:
“你們總是說為我付出了多少、花了多少錢、投資了多少,可這些真的是我想要的嗎?并不是,我每天被你們有多累、有多苦、為我付出多少的話,簡直是逼得快要崩潰了,仿佛只要我稍微松懈一些、想要休息一下,就是有多么地對不起你們了”
“可是,我也有很努力,很認真去學習呀,但在你們眼里始終是看不到的,總覺得我就是貪玩、就是沒有好好努力,才會一直那么普通平凡,爸爸媽媽,我是個人呀,我需要休息,我需要鼓勵,我也更需要你們的支持和認可呀”
“如果一直這么沒有信心、被打壓著成長,那我繼續學習還有什么意義呢?反正不管怎么做,你們都是瞧不上我的”
事實上,父母嚴厲、對孩子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責,并不是對孩子有多么的不滿意,也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他們只不過是被自己的固有思維困住了還不自知
例子中的父母就是如此,聽了孩子的一番心聲吐露后才算真正成長,自此學會了接受孩子的想法、支持孩子的建議、也重新梳理了自己的觀念
而自從有了全新視角去看待孩子的學習與成長之后,親子關系才算是得到了真正的改善
這就是參考孩子節奏找回自己初心,然后重新把自己養育一遍的救贖過程
所以,教育的本質是讓父母發現真實的自己,孩子是世上與我們最親近的人,更是一面鏡子,時刻折射著我們的言行舉止
倘若孩子身上真的有很多讓人頭疼問題,那根源也是出在我們家長的身上,而更多時候,也是孩子在做父母的擺渡人,幫助父母清晰自己、完善自己,最后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家長
學會接受、學會放下、再學習讓自己跟隨孩子的腳步不斷成長,在這個不斷有想法和追求的過程中,父母一次次改變自身問題的同時,恰恰就成了被孩子救贖、成為更好自己的勝利曙光
03
第三次渡口
孩子的長大,讓家長又重新梳理自己
《父母覺醒》這本書中有一句話:“世上沒有絕對理想的父母,也沒有絕對理想的兒女‘
是呀,父母也好,兒女也罷,大家都只不過是正在努力學習、提升自己的苦行僧
如果我們無法認識自己、也無法察覺自己身上的不足,總是以“為你好”的觀念去把意愿和決定都強加在孩子的身上,那孩子能感受到的就是“我爸媽太煩人、太討厭了,什么都是他說得對,我做得不對”
久而久之,孩子只會對我們更加疏遠冷漠,直到和我們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認識一個母親,就是典型的女強人性格,在家里習慣了說一不二,對待家人的態度、還有說話方式,也總是喜歡以命令的姿態去發號施令
還是母親和妻子角色的時候,兒子和丈夫基本上都讓著她,也懶得和她去辯論
可自從兒子結婚有了兒媳婦之后,兒媳婦又是一個女強人性格,不喜歡被束縛自由,更不喜歡自己的人生被他人所左右
特別是教育孩子方面,兒媳婦一心想要把孩子培養成擁有好習慣的自覺孩子,在家庭和事業之間也果斷地選擇了前者
可婆婆卻不干了,經常把老一套的思想觀念掛在嘴邊嘲諷說:
“兒孫自有兒孫福,你見哪個出人頭地的兒女,都是爸爸媽媽在身邊看著長大的,很多有出息的還都是爺爺奶奶帶大的”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錢,就會被人瞧不起,你要是待在家里帶孩子,光靠孩子爸爸一個人掙錢,還不把人餓死了”
事實上,兒媳婦所謂的放棄事業全職照顧孩子,并不是完全在家里坐吃山空,她憑借自己的實力還成為了一名人氣頗高的網絡博主,每個月的收入也完全不亞于丈夫在外面的東奔西跑
然而,婆婆對這一切全然不知,只要一看兒媳婦手上拿著手機,就判定人家懶惰愛玩兒
直到后來,婆媳關系到了水火不容,兒媳婦一句“媽”不愿意喊,電話不想接、就連在一起吃飯都是奢望的時候,婆婆才徹底明白了封建固執思想觀念的禍害
是呀,不論是子女和父母也好、公婆和兒媳婦也罷,隔代有隔代的思想和觀念,大家最需要修煉的就是自己與時共進的時代精神
如果您不能完全理解一個人,那就多微笑、少說話,至少在精神上提供價值
如果您能站在時代領域去看清局面,那就多一些鼓勵和支持,至少在精神層面讓人感受到有家支持的底氣和安全感
所以說,養育孩子其實就是為人父母者的一場修行,父母是影響孩子最大的命運,孩子又是父母生命中的渡口
而這場看似無聲無息的修行,卻一直是力量磅礴的,它讓無數的父母學會了無私付出,懂得了包容和接納,更體會到了生命傳承的奇妙和偉大
特別是在過去無數陪伴的日子里,或是歲月靜好,又或是雞飛狗跳,但那些日子恰恰是最溫馨美好的記憶,孩子治愈了我們,我們也陪伴了孩子長大,如此相互汲養的心靈涅槃,自然就成了疲憊生活里的救贖與解藥了
那么,關于“孩子的到來就是為了讓父母變得更好”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