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半城”的童話
石維明
“鐵半城”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指老成都城墻外西北至東北的那一片,范圍包括通錦路、馬家花園、西體、鐵路新村、沙灣,一環路北一段至北二段、人民北路、荷花池、二環路北一段至北三段,駟馬橋、青龍場、海濱灣、八里莊、二仙橋、下澗槽。這個區域駐扎了鐵二局、鐵二院、成都鐵路局、鐵路工程學校、鐵路衛校、鐵道部成都機車車輛廠、鐵道部木材防腐廠等“涉鐵”單位及家屬區。
成都鐵路新村(石維明 攝)
一、“鐵路瓦克”小社會
現在回憶起來,“鐵半城”有一種童話世界的意味。
《成都日報》2021年4月28日《從百廢待興再度走向繁榮》一文披露:“1949年成都城市人口60.9萬人,其中非農人口60.5萬人……”而成渝鐵路、寶成鐵路建設期間,軍工和全國各地調來的職工數萬人進入“鐵半城”,加上家屬子女,約有20萬人,接近城區人口“半壁江山”,所以稱“鐵半城”。
20世紀50年代,“鐵半城”數百幢紅磚紅瓦樓房拔地而起,確實顯得“洋盤”大氣,與當時成都老城區街巷的灰褐色平房形成了鮮明對照。這些紅磚紅瓦樓房,部分由蘇聯專家設計,俗稱“8單元”(每幢8個單元),每層兩戶,均兩室一廳,有雕花陽臺、儲藏室、衛生間和抽水馬桶,完全蘇式風格。
“鐵半城”小社會,鼎盛時期聚集了數十萬鐵路職工和家屬子弟。有生活供應站、采購站、糧店、蜂窩煤店、游泳池、幼兒園、小學、中學、中專校、理發店、澡堂、食堂、招待所、印刷廠、醫院、防疫站、影劇院、俱樂部(文化宮)、體育場(體育館)。那是鐵路職工和家屬子弟,引以為自豪的歲月。彼時,鐵路系統甚至有專業的公安處、文工團、體工隊。
鐵路系統有自己的生活供應車皮,自行采購生活物資。鐵路新村有兩家供應站,一家在現在的地鐵西北橋站位置,一家在沙灣機耕道上。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鐵路新村以外的人羨慕不已。當年老成都的女青年選男朋友,首先把視線投向兩頂“大蓋帽”:戴大蓋帽的軍官,戴大蓋帽的鐵路職工。鐵路職工及家屬子弟也滿臉寫著矜持。
老成都的孩子稱我們為“鐵路瓦克”。甚至還編出打油詩來調侃:“鐵路瓦克打牙祭,吃雞吃鴨放響屁。手上操的金手表,頭上戴的大蓋帽……”我們當時不太明白其中一些詞語的含義。直到中學英語老師“王提切”告訴我們,老成都孩子喊我們“鐵路瓦克”,其實是喊“鐵路工人”,因為“工人”的英文單詞發音就是“瓦克”。我們方才恍然大悟。
看壩壩電影也是鐵路新村“村民”的福利。放映點通常設在八單元1幢前空壩、八單元12幢前空壩。各家各戶自帶凳子。正片前一般先放兩集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拍攝的《新聞簡報》,每當領導的鏡頭一出現,壩壩頭一片掌聲。
二、青蔥時代和滄桑時光
“鐵半城”形成了獨特的語言圈子。我們這幫鐵路子弟說的既不是普通話,也不是成都方言,而是“鐵路成都話”。我們的父輩來自全國各地,是移民家庭。我們的成都話里夾雜著很多普通話發音,只要你一開口,對方就能分辨出你是否是“土著”。本土孩子說“街道”,發音是“該道”,說“綠化”發音是“盧化”,說“鞋子”,發音是“孩子”,說“拔河”發音是“爬河”。而我們鐵路新村的孩子就不會出現“該道”“盧化”“孩子”“爬河”這樣的發音。
我的幼兒園、小學、中學時代,都在鐵路新村度過。“鐵半城”中,僅鐵二局就有2所中學、4所小學、4所幼兒園。世紀之交前后逐漸移交地方。我就讀的“鐵三小”移交后改為沙灣路小學;“鐵一中”移交后現為成都七中萬達學校通錦校區。
鐵路新村中央,有一游泳池,這是比我大幾屆的鐵一中校友手持鋤頭“挖”出來的。當時每場2小時,票價5分錢。今天它仍然在開放,名稱為“金牛區興奧游泳池”,一些戴著浴帽的中老年人正在奮力自由泳,濺起朵朵晶瑩水花。單次票28元,夏季卡650元,全年卡780元。
昔日,學校每年都在“西體”舉行運動會。上世紀50年代初,這兒是西南鐵路工程局的后勤基地和運動場。1954年9月,西南鐵路工程局在此召開“第一次體育運動大會”。西南軍區空軍籃球隊、排球隊、四川省商業廳籃球隊、中國火車頭足球隊應邀參加。1958年3月,賀龍元帥在成都金牛賓館參加中央召開的“成都會議”期間,專程來“西體”和鐵路體工隊打了一場籃球。1959年,“西體”暫交成都市西城區,謂“成都西城區人民體育場”。1990年,成都市中心城區區劃調整,這一片屬新金牛區地界,唯“西體”單獨劃給青羊區改名“青羊區體育中心”,成為青羊區管轄的一塊飛地。但市民還是習慣叫它“西體”。
《中鐵二局工會志》“文體活動”篇記載了這段歷史:“1953年初,局從重慶遷到成都后,在修建房屋基地時,在成都西城區開辟一個綜合性露天體育場,占地約160000平方米,內設田徑場1個、籃球場2個、網球場2個、足球場1個,這是全局開展體育比賽的中心場所,也是成都地區職工、家屬進行業余體育鍛煉的主要陣地。1958年10月實行‘工管合一’時,局機關遷往貴陽……不久,被成都市西城區(現改為青羊區)借用,現名為成都市青羊區體育場。”
三、激情燃燒的歲月
“鐵半城”的規劃、成形,和四個歷史人物密切相關:二野十七軍軍長兼西南鐵路工程局第一任局長趙健民(1952年12月后任鐵道部副部長)、第二任局長熊宇忠(1972年10月任中共成都市委書記)、四川省建設廳首任廳長馬識途、成都市副市長李劼人。
在成渝鐵路建設如火如荼進行中時,趙健民與馬識途、李劼人會商,選址布局成都火車站、火車東站、鐵路新村基地、人民北路基地、青龍場基地等。又經商議,地方負責修建:火車北站到老城區的南北軸線人民路段,梁家巷至人民路段;西南鐵路工程局負責修建鐵路新村由西北橋至人民路段、鐵路新村方向進老城區的通錦路、馬家花園路段。
鐵路新村一帶原為老城墻外的荒地,和老城區隔著城墻和水流湍急的飲馬河,抗戰期間,為方便市民“跑警報”躲空襲,在城墻上開了一個豁口,在飲馬河上架設了一座簡易木橋。1952年初,西南鐵路工程局在飲馬河上修建了鋼筋混凝土大橋,橋名取方便人民進出錦城之意,為“通錦橋”。至此,汽車、馬車能夠方便進、出城,鐵路新村與老成都市區融為一體。
西南鐵路工程局兩任局長趙健民、熊宇忠認為,既要搞好“前方”鐵路建設,也好搞好“后方”基地建設。在成都市支持下,西南鐵路工程局在老城區的文武路、鑼鍋巷,草市街、金仙橋路、惜字宮南街、八寶街、忠烈祠街、南熏巷等,購買了179個舊房大院,用于所屬單位辦公和住宿,并征地數百畝,用幾年時間,建設鐵路新村基地。《鐵道部第二工程局四十年》記載了這段歷史:“1950年建局以來,職工隊伍長期處于流動分散、點多線長的局面。為此,全局在保證完成國家的鐵路施工任務的前提下,把基地建設和管理作為全局重要工作之一來抓……1950年至1952年的3年內,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就購買了城內舊房大院179個作為過渡,同時征地600畝……使基地建設初步有了基礎。”
占地面積600畝的“鐵路新村”是“鐵半城”最早、最核心的“典藏作品”。它東鄰府河,南抵一環路,西接桃花江,北鄰小河溝。其他重要基地有人民北路基地,青龍場“青鐵家園”,附近有火車頭立體浮雕“5811鐵路印記”。
慶祝建局50周年大會于2000年6月18日在通錦路體育館隆重舉行。88歲的第一任局長趙健民精神矍鑠出席,坐在他左右的是四川省委副書記、常務副省長楊崇匯和四川省委常委、省總工會主席甘道明。慶祝會的高潮是一臺名為“開路先鋒”的大型文藝演出。這臺節目被鐵路新村人傳誦多日,被稱為是“再現了激情燃燒的歲月”……
星移斗轉,時過境遷。隨著社會發展,隨著企業“辦社會”職能逐步剝離,“鐵半城”不知不覺間,回歸普通和平凡,曾經的紅磚紅瓦樓房也逐漸掩沒在周圍的高樓大廈、電梯公寓之中,顯現出了它的滄桑感……
特別提示:“方志四川”已獲得成都日報轉載授權,未經原發媒體成都日報同意,請勿轉載!
來源:《成都日報》2025年7月15日第8版
作者:石維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