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爺,該吃您的降糖藥了。” 護士拿著藥盒走到病床邊。
劉大爺慢慢坐起身,看了看墻上的掛鐘,有些遲疑地說:“護士,這才11點,離午飯還有半小時呢,空腹吃藥會不會傷胃啊?我往常都是吃完午飯再吃的。”
護士搖搖頭:“大爺,您這習慣可得改改。不是所有藥都得等飯后吃,像您吃的這種降糖藥,就得在飯前半小時吃,這樣才能跟上飯后血糖升高的節奏,效果才好。”
張大爺皺起眉頭,顯然沒聽過這種說法:“還有這講究?我一直覺得飯后吃藥能護著點胃,哪成想還有反著來的?”
所有藥都該“飯后吃”?
很多人覺得吃藥傷胃,所以不管什么藥都選擇飯后吃。其實,并非所有藥物都適合“飯后吃”,服藥時間需根據藥物特性、功效及對胃腸道的影響來決定,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需飯后吃的藥物:對胃腸道黏膜有刺激的藥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體抗炎藥,飯后服用可減少藥物直接接觸胃黏膜,降低惡心、胃痛風險;鐵劑、某些抗生素(如紅霉素)也建議飯后吃,以減輕胃部不適。
需飯前吃的藥物:胃黏膜保護劑(如硫糖鋁)需在飯前半小時服用,才能在胃壁形成保護膜;促胃動力藥(如多潘立酮)飯前吃可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消化;部分降糖藥(如格列美脲)需飯前吃,以配合餐后血糖升高的時間發揮作用。
需空腹吃的藥物:腸溶片需空腹服用,使藥物快速通過胃到達腸道溶解,避免在胃中被破壞;某些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空腹吃吸收更完全,藥效更佳。
此外,還有些藥物需隨餐吃(如脂溶性維生素),服藥前務必看清說明書,或遵醫囑,避免因服藥時間不當影響藥效或增加副作用。
五種錯誤用藥方式, 影響藥效且傷身
用藥安全關乎健康,但許多人在用藥過程中存在誤區,不僅影響藥效,還可能對健康造成損害。以下是五種常見的錯誤用藥方式,需特別注意。
1.片劑磨粉或膠囊拆開服用
部分患者為方便吞咽或追求“快速吸收”,將片劑磨粉或拆開膠囊服用。然而,片劑和膠囊的設計往往考慮了藥物的穩定性、釋放速度及對胃黏膜的保護。例如,腸溶片磨粉后,藥物可能在胃中被胃酸破壞,失去療效;緩釋膠囊拆開后,藥物會迅速釋放,導致血藥濃度驟升,增加不良反應風險。
2.忽視服藥時間
如胃黏膜保護劑需餐前服用才能形成保護膜,若飯后吃則無法發揮作用;他汀類藥物夜間服用效果最佳,擅自改在白天吃會降低降脂效果。不按時間服藥,可能使藥效打折或增加胃腸刺激。
3.多種藥物混合服用
未經醫生指導,自行混合服用多種藥物,可能導致藥物相互作用,增強或抑制藥效,甚至產生新的不良反應。例如,抗生素與抗凝血藥合用,可能增加出血風險;多種藥物同時代謝,還會加重肝腎負擔,長期可能引發肝腎功能損傷。
4.用飲料送服藥物
果汁、茶、牛奶等飲料中的成分可能與藥物發生化學反應,影響藥效。如茶中的鞣質會與抗生素結合,降低藥效;碳酸飲料中的二氧化碳可能與弱堿性藥物反應,影響吸收。因此,送服藥物應選用白開水或純凈水。
5.隨意增減劑量或停藥
隨意增減劑量或停藥,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劑量過低可能無法控制病情,劑量過高則增加不良反應風險。對于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隨意停藥可能導致病情反彈或惡化,甚至危及生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