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當住建部黨組在7月17日那場看似尋常的理論學習會議上,拋出“將城市更新置于更突出位置”的定調時,恐怕很少有人意識到,這短短十幾個字背后,是一場涉及數萬億資金、數千萬人居住環境、以及中國房地產發展模式徹底轉型的宏大棋局。
會議結束不到48小時,云南宣布籌措21.08億元財政補助資金推動住房保障,安徽推出“城品活力貸”財政貼息政策,廣州黃埔區則馬不停蹄地掛出近十個城中村改造項目招標公告:一場由政府主導、資本參與、全民關注的“居住革命”正以雷霆之勢席卷全國......
從“四好建設”到“人民城市”的治理邏輯
住建部會議的核心精神可以濃縮為四個字,那就是“四好建設”: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然而這看似簡單的遞進關系,實則暗含了中央對城市治理的全新思路。
會議特別強調要“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將“一老一小”的關懷置于突出位置,這絕非偶然,在老齡化加速與生育率持續走低的雙重壓力下,居住環境的適老化與育兒友好型改造已成為迫在眉睫的政治任務。
“城市發展為了誰、依靠誰”,這個看似哲學的問題,答案正在從“土地財政”轉向“人的需求”,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會議提出的“先體檢、后更新”機制,本質上是一場城市治理的“精準醫療”。
如同醫生需要先診斷再開方,城市更新也必須先找出“病灶”再對癥下藥,這種思路的轉變,標志著粗放式城市擴張時代的終結,精細化治理時代的來臨。
資金與政策的“雙線作戰”
如果把城市更新比作一場戰役,那么資金與政策就是決定勝負的兩大戰略資源,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各方勢力正在展開一場前所未有的“合縱連橫”。
政策性資金的“輸血”已形成多層次火力覆蓋,中央財政專項補助資金(如云南獲得的19.38億元中央資金)、中央預算內投資(安徽獲得5254萬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省級配套資金(云南省級資金1.7億元)構成了第一梯隊。
而更具創新性的是“城品活力貸”這類財政貼息工具,通過1%的貼息率撬動社會資本,實現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廣州黃埔區的表現尤為搶眼,717億元城中村改造專項借款額度,36878套已開工安置房,這些數字背后是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威力爆發。
社會資本的“造血”機制則更為精妙,黃埔區科學城集團與中交城市控股的210億元合作,區城發集團與兩家央企子公司“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股權合作機制,不僅解決了資金問題,更重構了城市更新的商業模式。
這種“央地合作”模式正在全國復制,其核心邏輯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讓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
從“憂居”到“優居”的人本革命
合肥包河區省糧食局宿舍小區的故事,折射出這場更新的道德維度,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D級危房,61間房擠著46戶人家,大多是無力搬離的中老年人,這樣的場景在全國不在少數。
據統計僅安徽一省就摸排出了3.62萬套城市危舊房,當住建部會議強調“把老房子改造成為好房子”時,它觸及的不僅是建筑問題,更是社會公平的深層命題。
“完整社區”概念的提出,標志著城市更新從“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的躍升,充電樁、加裝電梯、垃圾分類、公園綠地,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實則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標尺。
云南在21564戶家庭發放住房租賃補貼的做法,體現的是對低收入群體的兜底保障,而廣州黃埔區“房票安置”的創新,則給了居民更多選擇權,這些舉措共同構成了一個包容性城市的雛形。
歷史文化的保護是另一重道德考量,會議強調“完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要求建筑設計“充分體現文脈賡續”,在推土機與文物保護之間尋找平衡,考驗的是城市主政者的文化自覺,當千城一面的批評不絕于耳時,“塑造具有中華美學和時代風尚的城市特色風貌”的提法,不啻為一劑良方。
城市更新的“三叉戟”攻勢
觀察各地實踐,可以發現三種主導模式正在形成合力,拆除重建型適用于危舊房集中區域,如安徽對D級危房的處置,這種方式見效快但成本高,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和社會穩定工作。
綜合改造型是老舊小區的主流選擇,云南實施的879個小區改造、97,795戶的規模,展現了這種模式的普惠性特點。加裝電梯、管線入地、外立面翻新,這些“微創手術”花錢少、見效快、民意阻力小,是城市更新的“輕騎兵”。
功能提升型則聚焦于補齊公共服務短板,建設社區食堂、養老驛站、兒童活動中心,這些“完整社區”的標配,正在重新定義鄰里關系,廣州黃埔區在改造中特別強調“產業導入”,避免出現“睡城”,體現了對城市活力的長遠考量。
光鮮數據背后的四重挑戰
在熱火朝天的改造景象背后,幾組矛盾若隱若現,首先是資金饑渴與財政約束的矛盾日益突出,即使如云南般籌措21億元資金,面對近10萬戶老舊小區改造需求,仍是杯水車薪。
其次是政府主導與市場規律的張力持續存在,住建部強調“處理好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關系”,但實踐中邊界模糊,黃埔區央企參與的“收益共享”機制是寶貴探索,但能否普及尚待觀察。
還有更新速度與質量把控如何兼顧?“一年接著一年干”的定調體現了持久戰的思路,但地方政府的政績沖動可能導致趕工期、降標準。
最后就是物質更新與社會融合的復雜互動,城中村改造不僅是物理空間重構,更是社會關系重組,原住民與新市民如何和諧共處?在地文化與現代生活怎樣交融?這些問題的答案,決定更新是否真正“以人為本”。
結語:
歸根結底,這場涉及數億人居住環境的宏大工程,成敗標準只有一個:是否讓人民在城市中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有尊嚴。
當住建部會議反復強調“人民城市”理念時,它指向的不僅是一系列工程項目,更是一種城市文明的升華。對此您有什么觀點和看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中留言和討論。
參考資料:
住建部: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穩步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
2025-07-18 搜狐網
輸血又造血!廣州黃埔城中村改造全面提速
2025-07-19 金羊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