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普者黑景區內萬畝荷花初綻,碧葉連天,與獨特的喀斯特峰林、清澈湖泊繪就一幅獨具特色的山水畫卷,吸引八方游客紛至沓來。 景區內,各具特色的文旅業態不僅豐富了游客的游玩體驗,更成為激活當地夏日文旅消費的關鍵引擎,有效帶動了周邊村民增收和區域旅游經濟升溫。
7月15日,游客在普者黑景區內乘船游覽。 新華社發(彭奕凱攝)
7月16日,游客在普者黑景區內乘船游覽(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彭奕凱攝)
7月15日,游客在普者黑景區內乘船游覽(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彭奕凱攝)
7月15日,游客在普者黑景區內的一家咖啡館拍照打卡。 新華社發(彭奕凱攝)
7月15日,游客在普者黑景區“打水仗”。 新華社發(彭奕凱攝)
7月15日拍攝的普者黑景區風光(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彭奕凱攝)
7月16日在普者黑景區拍攝的荷花。 新華社發(彭奕凱攝)
7月16日,游客在普者黑景區游玩拍照。 新華社發(彭奕凱攝)
地理科普延伸閱讀
云南丘北普者黑:喀斯特山水與多民族文化的交響詩
位于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境內的普者黑,是滇東南巖溶丘陵地帶一顆璀璨的明珠。這片總面積達388平方千米的土地,以“水上田園、彝家水鄉、荷花世界、巖溶濕地、湖泊峰林、魚鳥天堂”六大景觀聞名遐邇,既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也是云南省唯一的旅游循環經濟試點和首批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
喀斯特地貌:自然雕刻的奇幻畫卷
普者黑的核心魅力源于其發育典型的高原喀斯特巖溶地貌。這里分布著312座孤峰,形態各異:有的如利劍直指蒼穹,有的似駝峰起伏連綿,與54個相連貫通的湖泊共同構成40公里的水上旅游航線。溶洞群更是地質奇觀的集大成者——月亮洞因洞口形似滿月得名,洞內鐘乳石在燈光映照下宛如仙境;火把洞內石筍林立,彝族先民曾在此點燃火把祈福;仙人洞則深藏著未被完全揭開的地質密碼,洞內暗河潺潺,鐘乳石與石花共生,形成“地下藝術宮殿”。
濕地生態系統同樣令人驚嘆。6萬畝高原喀斯特濕地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重要水源地,域內生長著大灑錦、小灑錦等珍稀野生荷花品種,夏季萬畝荷塘碧葉連天,與孤峰倒影構成“接天蓮葉無窮碧”的壯美畫卷。濕地公園內棲息著209種鳥類,包括黑頸鶴、白琵鷺等國家保護物種,冬季成群候鳥在此越冬,形成“鶴舞白沙”的生態奇觀。
歷史文脈:多民族交融的千年史詩
普者黑的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獅子山崖畫、黑箐龍村大龍山洞舊石器遺址等遺跡,見證著人類早期活動的足跡。明朝時期,這里成為西南邊疆戰略要地,彝族、壯族、苗族等民族在此聚居,形成獨特的文化景觀。彝族火把節期間,村民點燃火把繞行山寨,青年男女在篝火旁對歌起舞;苗族花山節上,斗牛、蘆笙舞等傳統活動熱鬧非凡;壯族“三月三”歌圩則充滿浪漫氣息,青年男女以山歌傳情達意。
民族文化在建筑與手工藝中得以具象化。仙人洞村的彝族“土掌房”以泥土夯筑,屋頂平坦可晾曬谷物,墻體厚實冬暖夏涼;普者黑村的壯族“干欄式”吊腳樓依山傍水,底層飼養牲畜,上層住人,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非遺技藝方面,彝族《天體歌》以天體運行規律為靈感,歌詞蘊含天文歷法知識;苗族銀飾鍛造技藝精湛,一套完整頭飾需工匠手工捶打數月;壯族刺繡圖案多取材于自然,一針一線勾勒出對生活的熱愛。
生態經濟:綠水青山的轉化實踐
依托獨特的資源稟賦,普者黑探索出“生態+文旅”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夏季“荷花經濟”成為核心增長極:游客可乘坐柳葉舟穿梭荷塘,體驗“打水仗”的清涼歡樂;在荷田邊的咖啡館品嘗荷花酥、荷葉茶等特色美食;參與蓮藕采摘、荷葉畫制作等農事體驗活動。據景區數據,2025年7月日均接待游客超8000人次,帶動周邊民宿入住率達95%,村民通過銷售手工藝品、提供導游服務等方式實現人均增收。
農業與旅游業深度融合亦成效顯著。丘北辣椒、普者黑荷藕、三七等地理標志產品形成產業集群:辣椒種植面積達20萬畝,年產值超10億元;荷藕深加工產品涵蓋藕粉、藕脯等20余種,遠銷東南亞市場。新能源開發則為綠色發展注入新動能:錦屏西風電場裝機容量88萬千瓦,年發電量可滿足丘北縣全年用電需求;紅花山光伏電站采用“農光互補”模式,上層發電、下層種植耐陰中藥材,實現土地立體利用。
挑戰與未來:守護與創新的平衡之道
盡管普者黑在生態保護與旅游開發中取得顯著成就,但仍面臨商業化與原真性矛盾、景區管理精細化不足等問題。部分游客反映,核心景區內仿古客棧、旅拍店密集,傳統民居風貌受到沖擊;景點間交通銜接不暢,旺季擁堵現象頻發;部分小景點二次收費引發爭議。
對此,當地政府正推進“智慧景區”建設:引入5G+VR技術實現溶洞虛擬導覽,減少游客對脆弱生態的干擾;開發“一碼通”小程序整合購票、導航、投訴等功能;在仙人洞村等區域實施“微改造”工程,保留彝族土掌房建筑肌理的同時提升居住舒適度。文化傳承方面,通過“非遺進校園”“民族節慶數字化展播”等項目,讓年輕一代成為傳統文化的守護者與創新者。
從喀斯特峰林間的孤舟泛波,到彝家火塘旁的歌舞飛揚,普者黑用山水與人文的雙重韻律,譜寫著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這片土地的未來,既需要守護好地質奇觀與生態基因,亦需在創新中激活文化生命力,讓千年文脈在時代浪潮中永續傳承。
責任編輯:程家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