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過周末的奉賢博物館嗎?簡直人山人海!”
“閔行博物館新展很棒,文創太難搶了!”
“今年奉博和閔博是不是在‘別苗頭’?”
閔行博物館“楚風烈——安徽楚文化文物精品展”。
暑期,上海區級博物館紛紛進入“大展時間”。
閔行博物館的“楚風烈——安徽楚文化文物精品展”和奉賢博物館的“露華濃深——大唐生活美學展覽”,自開展以來便在網上獲得很高的話題度。觀眾們不僅發表自己的觀展體驗,不少“玩家”還將兩個大展做細致的對比分析,試圖選出今年區級博物館大戰的“贏家”,引得評論區里兩大陣營討論激烈。
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熱議閔博和奉博的特展。
過去,規模不大、資源有限的區級博物館或許只是上海豐富文博展演資源版圖中并不起眼的一塊。但這幾年,一些區級博物館找到了脫穎而出的新賽道,憑借各類大展屢屢出圈,令市民游客眼前一亮的同時,更肩負起帶動當地文旅商體展融合發展的重要使命。
奉博暑期特展——“露華濃深大唐生活美學展覽”。
閔行博物館:“小展廳”講述“大故事”
年初開展即火熱出圈的“貞觀鑒——大唐歷史文化主題展”的熱度還未完全過去,6月15日,“楚風烈——安徽楚文化文物精品展”又在閔行博物館接力登場。展覽上新之快,讓觀眾目不暇接,也讓閔博從不缺話題度。
“楚風烈”是上海首個集中展示安徽地區楚文化代表性文物的特展,由來自安徽博物院、淮南市博物館、安徽楚文化博物館的129件(套)重量級精品文物組成,其中鄂君啟金節(車節)、春秋附蓋三足羊形銅尊等都屬于“鎮館之寶”。
春秋附蓋三足羊形銅尊
“楚風烈”甫一開展,便迎來單日7000人次的觀眾,即便是工作日也依然保持著單日4000人次左右的客流。記者工作日前去探訪時,距離開館還有一刻鐘,展廳門外就已排起近兩百米的長隊。館內文創店售賣的展品同款“三足羊形銅尊”食玩文創,更是被搶購到一度缺貨。
工作日清晨,閔行博物館就已迎來一大波觀眾。沈思怡 攝
在網友們票選出的榜單上,閔行博物館是上海區級博物館中名氣最響、口碑最好的博物館。“貞觀鑒”大唐展、“萬歷那年”明十三陵特展、“相遇海昏侯”展,“海外回流文物特展”,幾乎是“展一個、火一個”。
若論規模和建制,6歲多的閔博新館只是區級小館,館藏并不豐富,其臨展廳的面積不足700平方米,略顯緊湊。但每年,閔博都會憑借自己的策展功力和借展魄力,在這700平方米為觀眾呈現三個高質量特展,逐漸打響了“小館也能辦大展”的好名聲。
在閔博宣教部主任徐迪看來,博物館的影響力不在規模,而在于展出內容和講解效果。在展覽主題內容的選擇上,閔博這幾年的展覽有一根貫穿始終的主線,即緊密圍繞“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歷史進程”來辦展。
有網友曬出自己身著不同朝代的服裝打卡閔博各年代特展。圖源網絡
比如,很多觀眾都對閔博此前辦的漢代展印象深刻,而本次“楚風烈”所呈現的楚文化與漢文化本就一脈相承,游客在觀展時,也能夠對歷朝歷代間的變遷與文化傳承有更立體的認知。
閔博的策展團隊很注重展覽設計的創意和美感。比如,“馬王堆展”采用輕盈靈動的展示理念,以垂落的帷幔替代部分墻面,營造出如夢似幻、飄然欲仙的感覺。“楚風烈”圍繞楚國器物的紋飾風格元素設計“蟠虺紋”投影長廊,凸顯光影交錯之美。
“蟠虺紋”投影長廊。
閔博的另一大特點,是精彩的講解與互動。記者探訪時注意到,有不少觀眾都是沖著徐迪的線下講解而來,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人氣博主“博物館小迪哥”。
2022年起,閔博的宣教團隊就開始探索多元的網絡傳播與新媒體渠道,以“博物館小迪哥”為核心ip的視頻賬號順勢而起。
當博物館的宣教任務落入徐迪這位“90后大男孩”手中,風格也變得多樣起來。說起馬王堆時,徐迪自己采編視頻,用一曲RAP介紹馬王堆漢墓的“主人”辛追夫人是“吃貨”;講起唐文化時,他會在圖上為觀眾提點當年柳宗元、李白、杜甫、長孫無忌的住處;宣傳楚文化時,他用AI動畫讓自己穿越到公元241年,為觀眾直播“跟隨楚考烈王”合縱伐秦,結果一觸即潰,帶著觀眾們“遷都”壽春……
“小迪哥”用AI動畫讓自己“穿越到”公元241年的函谷關戰場上。
“由于地理位置、展廳空間等限制,博物館的承載力是有限的,但互聯網的傳播能讓這些展品和背后的故事去到更遠的地方,讓更多無法到場的觀眾也能從展覽中有所收獲。”徐迪說。
除了小迪哥外,閔博還打造了一支優秀的志愿講解隊伍,每日定時講解。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企業高管、年輕寶媽、也有暑期放假的高中生,每個人的講解風格不同,很多參觀者都會來二刷甚至三刷,從不同版本的解說中收獲更多。
來自各行各業的志愿者講解員。沈思怡 攝
奉賢博物館:遠郊博物館“花式”策展
奉賢博物館地理位置偏遠、交通相對不便,參觀者從市區到該館往返一次,可能要花小半天時間。另外,由于該館遠離中心城區,使其較難承接上海優質文博展覽資源溢出效應。策展、借展往往靠館方自己想辦法。有時,即便對接上了其他省市博物館的資源,也因體量、規模、知名度等限制,難以借到“鎮館之寶”。
但就是這樣一個看似“毫無優勢”的區級博物館,這兩年好展頻出,從最初的雍正故宮文物展、三星堆古蜀文明展,到眼下正展出的大唐生活美學展,奉博屢屢出圈。去年,奉博還從未定級博物館一躍成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勢頭很猛。
奉博2025暑期特展——大唐生活美學展。
怎么做到的?奉賢博物館的秘訣是策展的差異化和持續創新的觀展方式。
以大唐生活美學展為例,展覽以唐代餐飲酒器、樂器、服飾、妝容妝造、茶道、香道等為主要布展內容,共展出來自8家文博單位的323件展品。不僅在文物數量上創奉博開館歷史上之“最”,在觀展形式上更大膽突破,讓“看展”變成“玩展”。
根據展覽內容,奉博設計了胡商、樂伎、武官、禮官、書生等不同職業身份卡,觀眾需在展廳入口處抽取自己的“身份盲盒”,從而擁有對應專屬人物故事線和觀展導覽解密卡。在展廳中,觀眾還將邂逅對應角色的古裝NPC人物,他們或與游客互動,或用小劇場表演引導觀眾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
為游客打造的身份卡。
展覽還在尾廳打造“唐代西市·沉浸式社教體驗區”,設置如李白酒肆、杜甫書齋、陸羽茶坊、香坊、弈趣館、唐風劇場等多個體驗工坊,讓游客在觀展的同時,全方位體驗唐人的衣食住行、詩酒茶香,更真切地感受濃墨重彩的大唐文化。
展覽尾廳的“唐代西市·沉浸式社教體驗區”。
這套新穎的觀展模式,對觀眾來說十分受用。博物館愛好者任然說,這種互動性打破了靜態展陳的沉悶,讓歷史“活”起來,很適合親子互動。“雖然沒有特別多重磅級的文物,但能讓游客體驗唐朝社會的方方面面。”
這并不是奉博第一次創新觀展方式。去年三月,奉博把文物修復師的“手術臺”直接搬進展廳,在兩個月的展期內,觀眾既能欣賞油畫展,還能圍觀油畫藝術家和修復師在展廳中對一幅斑駁不堪的油畫進行修復。一位見證了油畫“重生”的文博愛好者曾如此評價:“這是一場有生命力的展覽。”
奉博特展“直播”文物修復。
策劃了這么多“不走尋常路”的展覽,對奉賢博物館館長張雪松來說,核心目的只有一個——走差異化定位,讓展覽更靈活。“大館做‘通史’,我們做‘專題’;大館重‘文物’,我們重‘體驗’。”
讓博物館成為流量入口與消費引擎
這幾年,許多博物館都在加強文旅商體展融合,提升消費轉化的能力。在這方面,對以公益性為主導的區級博物館來說,實現自身文化資源的深度開發與價值轉化的核心路徑就是文創產品的開發售賣。
閔行博物館經常推出功能創新的文物復刻單品,由策展團隊與文創店共同設計,深度綁定特展中的重磅展品。比如,“貞觀展”的鎏金銀壺系列冰箱貼、“萬歷那年”的十二龍九鳳冠冰箱貼等,將服章之美和古建筑的精致融入日常。
閔博“萬歷那年”展推出的十二龍九鳳冠冰箱貼。圖源網友
而這些文創不僅造型精美,在功能上也十分契合當下年輕人的喜好。比如,“楚風烈”展把歷史上用于盛放食物的文物——春秋附蓋三足羊形銅尊開發成“戰國便當盒”盲盒,內含30多種“菜色”,顧客購買后還能用內附的材料包自己DIY“做菜”,趣味性和科普性巧妙融合,使其甫一上市就賣到斷貨。
“孔子文化展”的奉天誥命盒冰箱貼。圖源網友
閔博的“戰國便當盒”文創。沈思怡 攝
今年,奉博升級打造的文創店也隨著暑期特展的開幕與觀眾見面,不僅空間更大,館方還提升了文創產品的自研能力和產品比例,以更契合當下消費者的喜好,開發出多類型的文創產品。
比如,奉博將展覽中來自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三彩吸管杯1:1復原改造成吸管杯,并結合大熱影視劇《長安的荔枝》,在文創店內提供用這個吸管杯作為盛放容器的大唐同款甜品“酥山”荔枝冰。
奉博文創店的甜品“酥山”荔枝冰。
不斷創新的博物館文創頻頻出圈,不僅激活了文化市場的消費活力和潛力,還為區域文旅流量帶來入口。
詢問許多去閔博參觀的觀眾當天安排時,得到的答案大多相似:七寶老街、閔行文化公園、海派藝術館、寶龍城、領展廣場……“大唐生活美學展”也為奉博帶來了可觀的日均客流量——工作日2000人次,雙休日可以達到6000到8000人次,文創店周末兩天的銷售額更是突破4萬元。特展期間,奉博還聯動區內各大商圈、酒店民宿、景區景點等70家商戶,游客持展覽票根,即可在合作商家享受餐飲折扣、購物滿減、特色體驗等福利。
“露華濃深”展覽紀念票根。
在華東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張琰看來,“博物館熱”本質是文旅商體展深度融合的積極成果。過去部分文博場館因“高冷”、互動不足,令公眾望而卻步。如今展示與引流手段的親民化轉型,正吸引更多人走進博物館,這標志著文旅融合正向縱深發展。
“對郊區而言,公共文化場館的升級投入使其成為重要‘流量入口’。依托特展吸引客流,并聯動鄉村資源,如農家樂、民宿等,能有效促進文化游與鄉村游融合,既引流促消費,更助力鄉村振興。”張琰說。
事實上,不止奉博、閔博,其他區級博物館也在探索類似的路徑。
比如今年暑期,青浦博物館推出“大觀?紅樓——《紅樓夢》沉浸式藝術展”,清代畫家孫溫筆下的《紅樓夢》長卷被賦予“數字生命”,亭臺樓閣在光影中流轉,參觀者仿佛一腳踏入書中的大觀園。展覽期間,青浦博物館還策劃了4個主題、8個場次的活動,包含點翠飾品、古風團扇、宋錦等飾品手作課程,豐富觀眾的看展體驗。
青浦區博物館業務部主任郎需穎說,根據《紅樓夢》的描寫設計而成的大型仿古園林——上海大觀園就在青浦,許多游客看完展,都會選擇再去大觀園實地打卡。館方正是希望這個臨展為“點”,既挖掘當地文化的潛力,更帶動“面上”的文旅商體展融合。
張琰認為,“博物館熱”既是公共文化場館意識到流量重要性的一種結果,也是市民公共文化素養不斷提升的一種佐證,“其實是一場雙向奔赴。”
換句話說,閔博與奉博這場被網友戲稱為“別苗頭”的良性互動,其意義遠超孰優孰劣的爭論。他們在探尋這樣一條新路:區級博物館不只是城市文博版圖的“背景板”,而是可以打造標桿性的公共文化產品,并成為活力四射的流量入口與消費引擎。
原標題:《奉博與閔博“別苗頭”?上海一些區級博物館大熱背后,藏著怎樣的流量密碼》
欄目主編:黃勇娣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沈思怡 茅冠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