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暑假過得更有意義?上海高校學子用行動給出答案。
新民晚報記者從申城多所大學了解到,這個暑期,年輕學子們積極投身暑期社會實踐大課堂,或參與志愿服務、進行科技助農,或鉆研人工智能、拓展領域本領……在廣闊天地間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以知行合一的方式豐富假期生活。
“夏季攻勢”:在賽道上歷練真本事
炎炎暑期,在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的創新基地內,焊花飛濺、代碼閃爍、引擎轟鳴……
木鳶Birdiebot戰隊的隊員們正對RoboMaster機甲大師賽展開夏日“總攻”。這里沒有枯燥的理論推演,只有真實的問題和挑戰。機械組優化底盤結構,電控組調試供彈系統,算法組迭代視覺模型,策略組推演協同戰術——每一個環節都是對課堂知識的深度激活。
“從設計圖紙到能打的機器人,中間隔著無數次調試的鴻溝。”有隊員感慨。深夜的算法調試、結構件的推翻重來,不僅考驗著學生的專業能力,更錘煉了他們的團隊協作與抗壓能力。該校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指導老師告訴記者,通過國家級高水平競賽驅動,學院打破學科壁壘,讓學生從需求分析到賽場驗證全程主導。
38℃的高溫下,大學生汽車科創基地內熱度更高!引擎聲與金屬切割聲交織,奏響暑期攻堅的交響曲。有的車隊運用空氣動力學和動力工程知識,對賽車核心部件迭代升級;有的車隊隊員們在焊花中堅守,用汗水詮釋工匠精神……
新民晚報記者發現,科創基地的精髓在于校企協同——就像,銳獅車隊與ASR賽車隊深度合作,企業導師現場指導,學生將課堂理論直接應用于賽道測試,“一個參數的調整,性能變化立竿見影,比任何模擬都深刻。”
探尋生態保護下的文旅轉身
在生態保護的背景下,漁村如何為退捕漁民繪就新藍圖?前幾天,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物資源與管理學院的師生,深入金山區山陽鎮金山嘴漁村——一座擁有600多年歷史,正經歷“靠海吃海”到“文旅興村”蛻變的村莊,展開暑期社會實踐。
聊起村莊轉型背景,村委委員吳凱鳳介紹,漁船、漁具均有回收補貼,漁民上岸后自主就業,保安、環衛工、景區展館看館等崗位中,都有漁民的身影——
17歲便下海捕魚的戚永奎老先生,當了十多年船老大。退休后,他仍珍藏著翔實記錄出海信息的捕魚日志,閑暇時會到文創園為游客講述漁港故事,從“捕魚能手”轉型為講故事的“說書人”。
82歲的姜品云老人,是“金山嘴漁村傳統非遺技藝傳承人”,也是當地最后一位掌握傳統木帆船榫卯工藝的造船師。隨著木帆船退出歷史舞臺,他應旅游開發需求,轉而精心制作漁船模型、打撈工具模型。
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物資源與管理學院暑期社會實踐的師生們深入漁村
“傳統手藝面臨失傳的現實,讓我們反思傳承傳統漁業文化的出路。”有調研隊員表示。大伙兒分析,金山嘴模式的核心是以“三位一體”模式,將漁業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以地道“海鮮美食”吸引客流,用原生態“漁民文化”提升體驗,借“文創產品”延伸價值鏈條,既嚴格遵守了生態保護規定,又為漁民開辟了可持續的生計。
原標題:《暑期怎么過更有意義?上海大學生說,當然要在“社會實踐大課堂”啦!》
欄目編輯:馬丹 圖片來源:采訪對象供圖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郜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