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歲的張先生,是一位哮喘患者,由于忙于生意,對自己的疾病沒有好好的管理,近年來幾乎每月都要到社區或醫院進行“輸液”治療,且每天需用口服激素聯合高劑量吸入激素來控制病情, 但仍經常感呼吸費力,夜間甚至有“窒息式”的急性發作。
張大哥來到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蘇州醫院呼吸內科門診, 接診楊朝主任醫師建議其住院全面評估病情,血檢顯示他的血常規中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升高, 總免疫球蛋白高于正常20余倍,常見過敏源檢查提示有“艾蒿”過敏, 肺功能檢查提示支氣管舒張試驗陽性,呼出氣一氧化氮高于正常的5倍,這一系列檢查,提示張先生為典型的過敏性支氣管哮喘。楊主任建議張先生接受“美泊利珠單抗”生物靶向治療,經過幾周期的治療,張先生的血嗜酸性粒細胞明顯下降,自覺呼吸較前明顯順暢,哮喘病情大為好轉, 且平日激素使用量大為減少,大大降低了遠期肺功能下降的概率和長期使用激素的不良后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璺危┖椭夤芟?,是全球最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慢阻肺占據全球死因第三位,而中國哮喘患者約4600萬,其中近80%的重癥患者病情未控。傳統治療依賴支氣管擴張劑和激素,但部分患者仍深陷“急性加重-肺功能下降-再加重”的“死亡螺旋”。如今,一類名為“生物靶向藥物”的創新療法正終結這一僵局——它們像精準制導的導彈,直擊疾病背后的核心炎癥機制,為患者打開重生之門。
生物靶向藥物多為單克隆抗體,通過特異性結合致病的關鍵炎癥因子或受體,阻斷異常免疫反應。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適合生物靶向治療, 只有表現為“2型炎癥”的人群獲益較多。楊朝表示,隨著生物標志物檢測的普及和藥物可及性提高,更多患者將告別“喘不上氣”的絕望。未來,當醫生面對重癥呼吸疾病患者時,問題不再是“能否控制”,而是“如何為你選擇最優的精準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