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戰地記者訪問了烏克蘭東部前線的一支突擊小分隊。這支部隊的小排長對記者稱,他們在14天的戰斗中傷亡慘重。當初隊伍里一共有40人,但14天的戰斗后就只剩下了3人存活,傷亡率超過傷亡92%。
其實,這支俄軍戰斗排的狀態,就是如今俄烏沖突的一個縮影,俄烏沖突,不僅是二戰后歐洲發生過的規模最大的戰爭,而且很有可能也是近年來傷亡情況最嚴重的戰爭。根據俄羅斯和烏克蘭方面的戰報,俄烏兩軍的日傷亡兵力都已經達到了四位數,這實在是一個令人咋舌的數字!而俄烏沖突之所以會產生這么大的傷亡,其實與無人機技術、制導技術的發展是分不開的。
很多朋友可能會覺得很奇怪,從部隊規模和技術裝備性能上看,俄羅斯陸軍在俄烏沖突之前,還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鋼鐵洪流”,幾十萬俄軍機動部隊,依然裝備有數千輛先進的坦克,還有大量的裝甲車和戰車。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曾經在二戰時期所向披靡的蘇/俄式“裝甲洪流”似乎已經“不靈了”。俄軍不僅至今沒有能夠“速通基輔”,甚至到目前為止連烏東頓巴斯地區一隅之地都沒有完全拿下來。那么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這跟無人機技術發展有很大的關系。二戰和冷戰時期,蘇式鋼鐵洪流之所以厲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坦克這種大鐵家伙,在平面的陸戰戰場上,幾乎是“無敵”的。反坦克炮雖然能夠擊毀坦克,但是坦克是可以機動的目標,要摧毀一輛坦克,往往需要數十乃至數百枚炮彈,這使得坦克成為了一種“性價比”很高的武器裝備,坦克兵將油門踩到底,幾乎就可以所向披靡。
但是,無人機技術的發展改變了這一切,無人機不僅制造成本低,而且還賦予了單兵實施精確打擊,擊毀坦克的能力。幾百萬美元的坦克,能夠被一名操作員操作的無人機輕易擊毀,這可以說已經改變了現代戰爭的模式。不僅如此,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產能的增加,俄烏兩軍的無人機數量越來越多,甚至在打擊單兵目標之際,都可以出動無人機,這其實就是俄烏兩軍的傷亡都很大的原因。
不僅如此,無人機的出現大幅提高了戰場的透明度。哪怕是商用無人機,都可以實現實時偵察,很快發現敵方的具體位置,調動情況和后勤布局線。因此,俄烏兩軍對戰場的感知能力,對敵方目標的情況掌控能力,都不是傳統軍隊可以比擬的,雙方會面臨極大的傷亡,其實也不足為奇。
其實,俄烏沖突經驗,也可以給我們提個醒,臺地方武裝通過與美國軍火商進行合作,已經裝備了大量的無人機等無人裝備。為了應對島內武裝的無人裝備,我們必須要未雨綢繆,一方面可以在同類型裝備的數量和技術上取得優勢,另一方面也要大力發展反無人機技術。未來的戰爭必然是AI的戰爭,無人化的戰爭。只有提前進行準備,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