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打到現在,局勢不僅沒有降溫,反而越來越緊張。
越來越多的信息顯示:俄烏即將開啟總決戰。
這場俄烏沖突終于要迎來大結局了么?
眼看130萬大軍隨時開打,普京卻暫時離開了莫斯科。
形勢如此嚴峻,北約卻嚷嚷著對中國提要求,這是為何?普京不在克里姆林宮指揮作戰,在此時離開是要做什么?
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有些耐人尋味。
在特朗普宣布恢復對烏軍事支持后,俄羅斯開始發力了。
7月中旬,烏克蘭蘇梅州局勢進一步升級。
據鳳凰衛視7月15日報道,俄烏兩軍正在烏克蘭東北部蘇梅州一線部署大規模兵力,集結的兵力據說已超百萬。
這是自2024年初哈爾科夫方向沖突以來,俄烏局部戰線最為密集的一次集結。
據報道,俄軍部署包括第155海軍步兵旅、83空降旅在內的多個合成作戰旅。
戰術部署顯示,俄軍的進攻方向主要集中在金德拉蒂夫卡和安德烈夫卡一帶,試圖通過火力壓制與包圍迂回,將烏軍從東北防線徹底撕裂。
烏克蘭方面也加緊調動預備隊,試圖穩定東北戰線,防止俄軍突破防御薄弱環節。
而普京,卻沒有在克里姆林宮指揮作戰。
普京去了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這是一座位于烏拉爾山南麓的重工業城市。
這座城市從蘇聯時代起就是國防軍工的核心支撐,至今仍承擔著坦克裝甲、軍用導彈、航空材料等關鍵生產任務。
這次視察俄方沒有提前公布行程,俄羅斯國家電視臺在普京抵達現場后才臨時播報相關內容。
此次視察在特朗普宣布對烏克蘭新軍援并威脅對俄羅斯實施關稅制裁的背景下進行,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
普京這次親自到現場視察,不僅僅是為前線將士“壯行”,釋放的信號相當明確:俄羅斯為長期作戰做好準備。
他用行動表明,俄羅斯可能要提前準備壓陣了。
與此同時,有關俄羅斯后勤系統的新信息也在外媒中不斷披露。
據報道,朝鮮已向俄羅斯提供約1200萬發常規炮彈。
就炮彈數量上來看,俄羅斯得到了朝鮮的支持,火力上是沒什么問題了。
此外,據烏克蘭的情報評估,朝鮮準備增派3萬多名朝鮮邊防兵軍人在戰爭中協助俄羅斯,這約于朝鮮之前援助俄羅斯的士兵人數的三倍。
這樣看來,俄羅斯在兵力上也沒什么問題。
這意味著俄羅斯可以將更多主力部隊從西部邊境調往烏克蘭戰場,提升戰場兵力密度。
在火線與補給線之間,俄羅斯形成了一個環環相扣的作戰鏈條。
前線兵力向蘇梅州壓縮推進,后方則由馬格尼托哥爾斯克等城市保障彈藥與裝備補給。
外援方面,朝鮮成為關鍵供應方,解決了俄羅斯戰時彈藥消耗問題。
從目前情報看,俄羅斯正試圖在這個夏天打一場“改變戰局的戰役”。
烏克蘭方面,則在承壓中求援。
無人機拍攝畫面顯示,烏軍已從克拉馬托爾斯克等關鍵戰區秘密后撤20公里,試圖建立新防線。
烏克蘭如果想要抵御住俄羅斯的進攻,唯一的辦法就是從美西方那里獲得強大的助力。
據悉,烏克蘭正向西方索要射程1600公里的"戰斧"巡航導彈。這款導彈,能夠直接威脅到莫斯科。
現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不太可能向烏克蘭提供"戰斧",“愛國者”應該已經是美國援烏的“天花板”武器了。
據報道7月14日,特朗普在白宮會見北約秘書長呂特時表示:美方將通過北約,向烏克蘭提供包括“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在內的軍事裝備。
并且這些裝備的全部費用將由歐洲盟國承擔。
可以說不愧是老美啊,美國既想接著支持烏克蘭,又不想自己再當那個掏錢的 “冤大頭”,于是就把援助的成本轉給別人。
歐洲國家難道對此沒意見么?
德國總理默茨宣布,德國愿意承擔部分援烏成本,計劃從美國采購兩套“愛國者”系統,另一套將由挪威出資。
烏克蘭一直希望美國等西方盟友提供更多“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
烏方表示,全面增強防空能力需要至少10套“愛國者”系統。
“兩套愛國者?塞牙縫都不夠”!
但是德國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
特朗普近期在與北約秘書長呂特會談時當眾表達了對普京的“不滿”,并威脅道:如果俄羅斯沒有在 50 天內同烏克蘭達成和平協議,美國將征收 “非常嚴厲” 的關稅,稅率約為 100%。
俄羅斯對這個“最后通牒”做出了相應的表態。
7月15日,正在中國訪問的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直接回應:“美國以前給過24小時期限、100天期限,現在又來個50天,我們早就習慣了。”
特朗普很焦慮,俄烏沖突遲遲不能解決,美國的威嚴已經掃地。
但是沒想到,美國居然能把壓力給到中國。
近日特朗普和呂特接連向中國表態稱,要求中國、巴西、印度等國家立即向俄羅斯施壓,如果俄羅斯還不同意和烏克蘭達成停火協議,中巴印三國就會面臨美國的二級關稅。
西方在戰術受挫后,居然開始“甩鍋”,將外交重擔轉向中方。
表面是請求,實際是“威脅”。
中國外交部對此作出回應。
發言人林劍在7月16日的記者會上強調,中方始終認為,對話談判是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唯一可行出路,堅決反對任何非法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
這一回應表明,中國不會接受外交壓力參與俄烏談判斡旋。
實際上,從地緣到利益,中國都不屬于這場戰爭的參與方。
外交呼吁可以理解,但脅迫干預只會制造更多摩擦。
當前局勢已經極度復雜,任何外部插手都難以帶來即時效果。
更關鍵的是,俄烏雙方并無現實上的妥協空間,戰斗還在升級。
北約在這一輪博弈中并未占據主動。
美國軍援變成商業合約,歐洲財政吃緊民眾反彈加劇。
外交喊話成了最后的“非武力選項”,但對改變局勢意義有限。
現實已經很清楚:戰場決定談判,不是反過來。
北約除了本身要給烏克蘭提供武器之外,如今還要額外承擔又一筆費用,短期內看著可行,但長期看,北約即便坐擁金山也不夠消耗的。
北約喊話中國,是想把中國也拉下水?
那是萬萬不可能的。
北約如果想通過對中國施壓解決問題,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中國有自己的路要走,這場沖突,我們“不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