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G7財長會議召開,德財長克林貝爾在會議上飆臟話,強調要清零中國制造,迅速結束全球貿易沖突,針對所謂“產能過剩”展開渲染操作,加大了小圈子趨勢。不得不說,這次歐洲地區的G7集會,已經充分顯示他們的內心想法,美歐關系是歐洲地區無法拋棄的,以至于到了現在,雖然德國在中國市場的生意不少,可還是做出了激進發言。
就目前的情況來說,克林貝爾宣稱清零中國制造,其實本質上算是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的行動,畢竟在全球貿易市場當中,德國企業跟中國的合作項目繁雜,很難抽身而退。
一旦德國采取強行抽離的操作,肯定會讓自己元氣大傷,另外,G7財長會議做出這樣的行動,引發國際社會嘩然,不僅沒有改善他們面臨的窘境,反而讓其更加凸顯。
要知道,G7集團曾經就連俄羅斯都加入其中,國際影響力不容忽視,可自從克里米亞問題出現,俄方退出后,G7的國際性質大大降低,基本上就成為了局部小圈子。
更尷尬的狀況在于G7跟G20職能重合,有更大的組織存在,G7的集會就顯得失去意義,因為他們無法干涉到整體市場的趨勢,只能選擇局部行動,一旦引發抵制就是一場空。
所以,德國財長看不慣中國產品逐漸增加在歐洲市場的占比,但又沒辦法停下這種趨勢,主要原因在于,有G20主導貿易合作,且市場自發選擇優質產品,不是小圈子能夠阻礙的。
G7之所以做出抵制行動,主要原因有三點,首先是G7成員面臨中美關稅博弈的局勢跟俄烏沖突的立場挑戰,在他們看來,需要權衡利弊,選擇更能獲取利益的一方。
而對于歐洲而言,跟美國的關系更為關鍵,他們內心的幻想難以消除,這導致歐洲地區偏向恢復美歐關系,雖然歐盟成員國較多,存在矛盾分歧,但G7范圍較小,得以達成共識。
也就是所謂“全面抵制中國產品”,問題在于無論G7在小圈子范圍做出怎樣的決定,只要沒有沿著全球趨勢,順應戰略方向,那取得的成果就無法期待。
其次是G7集團目前的窘境,也就是各類大型經濟組織對G7行成挑戰,隨著時間流逝,G7影響力日益降低,反倒是中俄在全球范圍獲得更多伙伴承諾,還有G20的存在起到作用。
以至于G7集團需要找到一條求存之路,但選擇渲染對立情緒無疑是錯誤的,最后,G7集團從市場角度出發,并且采取激進態度,本質上是內心焦慮不安,根本沒想著正常競爭貿易。
正是因為信心不足,G7才會采取壓制貿易的戰略,只能說這樣的決策令人遺憾,畢竟搞小圈子永遠不會成為贏家,只會固步自封,讓自身被困在局部市場,最終喪失全球貿易主動權。
參考資料:
嚯,幾個菜啊?德財長很狂:中國“垃圾產品”…丨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