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有人出生是牛馬,有人出生在羅馬,這事兒放在機器人身上也是一樣。
同行們還在忙著找錢時,智元機器人花21億元買了一家上市公司。不久前一家叫做上緯新材的公司表示:
哎呀呀~我們身價可不菲了哦~智元機器人收購我們的6成股份了哦~實控權歸智元機器人了哦~
自從這條消息公布以后,上緯新材天天都是漲停板,股價從幾塊錢飆升到了40塊。
因此,這筆收購被外界視為智元借殼上市的第一步。
但也有人說,智元這波操作就像用高壓鍋煮泡面,雖然能快速控場但終究不是正經做飯路子,21億的買殼錢,夠研發三代機器人了。
小新猜測,收個殼肯定是為上市準備的,是不是智元上市就不好說了。
不過目前,科創板還沒有借殼上市的先例,上了科創板的公司也有一些表現不好的,上面直接讓他們退市了,也不好開讓科創板借殼的口子,不然資格不夠的不退市,賴在這非要賺個買殼錢咋整?
另外,智元機器人收個殼也對以后的融資有幫助。
智元的聯合創始人稚暉君是大學霸、華為天才少年,現象級UP主,開啟創業初期,人家認可你個人,能實現被搶著投資。
但是規模大了以后,在資本層面稚暉君還是不如老將,2025年3月底的智元機器人法定代表人由舒遠春變更為鄧泰華。鄧泰華曾是華為公司副總裁、計算產品線總裁,如今擔任智元機器人董事長兼CEO。
此前,智元已在技術研發上取得不少成果,但在商業化落地和市場推廣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間。所以大家都說,智元反向收購上緯新材一事,便是鄧泰華的手筆。
為了完成這起對科創板上市公司的收購,智元巧妙設計了“三步走”方案:先以9.41億元協議受讓上緯新材29.99%股份,再獲取原控股股東表決權放棄承諾,最后以11.6億元發起37%股權要約收購。
一系列操作,精準規避了30%的強制全面要約收購紅線,也避開了借殼上市的審核雷,中注協看了,都得在今年CPA經濟法考試里出一道這樣的考題。
下一步嘛,通過控股上市公司,智元機器人可以獲得更便捷的融資渠道;而且,擁有上市公司身份,更有利于吸引投資者。到時候智元如果再去香港上市,說不定能有個更好的估值。
作者丨冰河
編輯丨墨墨
爆料請聯系小新微信號:NEWBILLION20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