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顧野王文化探尋之旅”對外交流活動在亭林書院玉篇體驗館啟動,上海日報社與亭林鎮人民政府共同簽署《顧野王文化對外宣傳推廣合作框架協議》,利用媒體力量推動顧野王文化“破圈”發展。
顧野王(519-581),字希馮,吳郡吳縣人,南朝陳代官至黃門侍郎。顧野王為中國歷史上南朝梁陳間著名的文字訓詁學家、史學家、書畫家。所著《玉篇》是繼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之后的一部重要字典,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楷書字典。
顧野王有著一代碩儒、江東孔子的稱號,著《玉篇》時,顧野王任梁太學博士,編撰完成時年僅25歲。清代著名藏書家、目錄學家、書法家、經學家孫星衍曾評論說,顧野王“功績不在大禹之下”,并非言過其實。《玉篇》是中國繼《說文解字》后,對后代字典編纂有較大影響的一部書,原本只存殘卷,有抄本藏于今日本京都博物館。
顧野王是吳郡吳縣梓里(今蘇州吳中區光福鎮)人,他與上海這塊土地也有著因緣。雖然“上海”這個地名是宋代才出現的,但在古代,上海就是吳郡的一部分。在金山區的亭林鎮,也就是顧野王時代的亭林鎮屬吳郡華亭,顧野王曾長期生活在這里。因亭林是顧野王先祖、三國時期吳國丞相顧雍的故里,“宰相肚里能撐船”的典故,說的就是顧雍。
顧野王追尋先祖顧雍而來亭林定居,金山亭林也就成為顧野王平生重要的游寓、創作之地。他在此著書立說,其中就有全國性地理總志《輿地志》,其原書三十卷,既詳考山川古跡之典故,又注明其文獻出處,被譽為“集漢魏以來240家地理大成”,是南朝地理發展的最高成就,也是繼韓束《地理志》后又一地理巨著。
宋代詩人唐詢的《華亭十詠》,開篇第一首就是《顧亭林》,前四句為:“平林標大道,曾是野王居。舊里風煙變,荒原草樹疏。”,王安石的《次韻唐彥猷華亭十詠·顧亭林》唱和道:“寥寥湖上亭,不見野王居。平林豈舊物,歲晚空扶疏。自古圣賢人,邑國皆丘墟。不朽在名德,千秋想其余。”,詩中提到的“野王居”,是顧野王今位于金山亭林的故居。
實際上,顧野王不但是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梁末侯景之亂時,他還曾招募義軍,馳援京師。入陳后官至黃門侍郎,掌管修史。他博覽群書,通曉天文地理、蟲奇字,又擅繪畫,嘗畫古賢像,由王褒書贊,時人稱為“二絕”,足見顧野王巨大的人格魅力。
他在《玉篇》的序言中指出,文字可以突破時空阻礙:“文遺百代,則禮樂可知;驛宣萬里,則心言可進……”這個觀點被很多學者認為十分具有超前意義。
如今,雖然顧野王的很多著作已經失傳,但從古至今,他所著的《玉篇》卻成就了中華文化思想傳播海內外的佳話,在東亞傳播與影響既廣且深。日本、韓國等一直都把《玉篇》作為學習漢語的重要教材,是中華文明亙古傳承的重要見證,對東亞漢字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起到關鍵作用,直到今天,《玉篇》在韓國仍然是漢文字典的代名詞。
顧野王和千年古鎮亭林有著深厚的緣分,相傳當時顧野王因修筑涼亭,在林內著書立說,一時興起江南士族文人慕名前來雅集,后世人將此地稱為“亭林”。
金山區一直積極保護和挖掘顧野王相關歷史文化,2019年正值顧野王誕辰1500周年,金山區亭林鎮人民政府在顧野王“讀書堆”遺址旁,復修亭林書院、拓建文苑,建顧公廣場、立顧野王雕像、豎野王詩碑,傳承歷史經典,重樹宗師高風。
記者:熊雪寒
編輯:單之悅(實習)
責編:程佳域、俞嵐婷
審核:陳建軍、林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