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進白河縣蔓營村的那一刻,像是踩進了時光織就的經緯里。夏日的荷風和稻香漫過田埂,輕撫臉頰,沁人心脾——這片靜臥在西營鎮北部的村落,原是把四季的饋贈,都釀成了觸手可及的真情。
最先勾住腳步的,是村頭那片百畝荷塘。盛夏的陽光斜斜切下來,荷葉便成了最好的承接者,層層疊疊鋪到遠方,風一過,綠浪就順著田埂的弧度漫過來,拍得人心里發顫。粉的白的荷花躲在葉間,有的剛掙開半片瓣,像怕生的娃偷偷掀著門簾看;有的已把裙擺全撐開,露出嫩黃的蕊,倒像坐院里納鞋底的媳婦,大方又清亮。
蹲在塘邊看,荷葉上的水珠最是淘氣。剛在這片葉心打個滾,風一吹,“骨碌”就滾到另一片葉尖,懸著,顫著,偏不落下,倒把陽光折出細碎的光,晃得人眼暈。蜻蜓是荷塘的???,黑的、紅的,停在荷尖上,尾巴一點一點,像在給荷花說悄悄話。水下更熱鬧,小魚甩著尾巴從葉底鉆過,驚得幾片浮萍打了轉,惹得岸邊的青蛙“呱”地應一聲,知了在柳樹上跟著喊“熱呀——”,倒像是一場誰也不肯認輸的合唱。
有穿花布衫的婆婆摘了片剛落的荷瓣,塞給我:“嘗嘗?”放進嘴里,先是一絲清甜,接著冒點青澀,咽下去,喉嚨里像浸了山泉水,涼絲絲的。風又來,荷香混著水草的腥氣鉆進來,從鼻孔到毛孔,渾身都熨帖。游客們舉著手機拍,鏡頭里有花有葉有蜻蜓,卻總覺得裝不下這滿塘的活氣——站在塘邊,無論朝哪個方向看,都是幅帶了煙火氣的畫。
看久了,倒看出些門道來。靠岸的荷葉寬寬展展,鋪得密不透風,是“田田”的模樣;塘中央的荷葉亭亭地立著,莖稈筆挺,托著花或蓮蓬;最邊上的老葉蜷了邊,像褪下的裙裾,垂在水面。這哪里是荷葉?分明是日子的模樣,從鋪展到挺立,再到從容老去。荷花更不必說,打苞時鼓鼓囊囊藏著勁兒,開時熱熱鬧鬧亮著彩,結了蓮蓬就低著頭,攢著飽滿的籽——原來每顆蓮子里,都裹著從春到秋的耐心。
荷塘的綠還沒看夠,夏風為秋風埋了伏筆,要把稻子吹得更綠,為金黃的稻穗打好底妝。定睛一看,還真是,稻穗已冒出尖尖角了!在陽光下閃,給田埂鑲了層金邊。村里的鄉親在田埂間信步,嘴里哼著不成調的歌,蒲扇一搖,驚起幾只螞蚱,蹦進稻叢里沒了影?!暗净ㄏ憷镎f豐年”,原來不是詩里的句子,是蔓營村的日常。
順著稻田間的小路往村里走,房屋是一溜兒立在田邊,青瓦上爬著南瓜、葫蘆的藤,院落里曬著自家田里產的收成,紅的黃的,像掛了串燈籠。路過一戶人家,門沒關,灶臺上飄出臘肉香,穿藍布褂的嬸子探出頭:“進來喝碗茶?”鄉音裹著熱氣,比杯里的茶還暖。這就是蔓營村,十八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住著兩千多口人,房屋挨得近,心也貼得緊。
蔓營村憑借著優美的生態環境和便利的交通條件,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發展思路。那“一個引領、兩大元素、三個板塊、四方增收”的“1234”工作模式,宛如一把神奇的鑰匙,開啟了致富的大門。村集體經濟引領著發展的方向,水與荷花成為了核心元素。觀賞區里,孩子們的笑聲在稻田間回蕩,那是對大自然最純真的喜愛;采摘區中,人們親手摘下成熟的葡萄、瓜蔬、草莓,品嘗著收獲的甜蜜;休閑區中,游客在稻田間的木棧道上走,孩子們追著蝴蝶跑,笑聲驚飛了稻叢里的麻雀——這哪里是產業園?是把土地的饋贈,變成了能摸得著、嘗得到、玩得樂的日子。
蹲在田埂上和一位大哥聊天,他說:“以前種稻子,就盼著夠吃;現在不一樣了,稻子能觀光,蓮蓬能賣錢,家門口就能掙錢?!彼附o我看遠處的荷塘,“等收了稻子,就清荷塘的泥,來年好再種?!痹瓉砗膳c稻,早被村里人織進了同一張日子的網里,夏日賞荷,秋日收稻,土地從不閑著,人也不肯偷懶。
要走時,夕陽把稻田染成金紅色,荷塘的水面映著晚霞,像鋪了層碎金子。村口的老花櫟下,幾個老太太坐著擇菜,說的是誰家的稻子收得多,誰家的荷塘游客多,笑聲混著稻花香飄遠。忽然懂了,蔓營村的“荷”約,是夏日里土地寫給人的情書;蔓營村的稻是秋日里人還給土地的真情。
這土地上的故事,原就藏在荷葉的脈絡里,裹在稻穗的顆粒中,寫在村民眼角的笑紋上。下次再來,該是荷剛打苞,還是稻剛抽穗?不管什么時候,蔓營村總在這兒,用一片荷、一穗稻,等著每個愿意停下來的人,聽它說那些關于土地與真情的悄悄話。
作者:張順成
投稿分享:微信49198577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