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日報高級編輯,華龍網書畫院常務副院長朱晴芳題寫的"文以載道本土為魂"的書法,生動和精準的詮釋了以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和紅巖文化"為代表的堅韌、忠勇、開放和爭先"的重慶精神。
眾所周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重慶的才是中國的。只有做好了有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的發掘整理和創新工作,將傳統文化"儒釋道"精神變成能夠解釋和回答,如今人們在現實生產和生活中,碰到的一系列困惑和難題才有意義,才能引起人們尤其是青年人的興趣和關注,才能有打動和震撼人心的教育意義和道德意義。
如今,民族傳統文化面臨新的瓶頸和挑戰,比如:出現手機上網的快餐文化和網紅文化大行其道,而看書者甚少等問題,出現了"內卷、躺平"之類消極現象等,還有在經濟大環境下,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愈發不樂觀。
究其原因是:一,傳統文化還跟不上時代前行的步伐和老百姓的精神和物質需求。二,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產業互補性和融合度不協調。三,一些旅游文化項目,存在千篇一律和千城一面的現象,本土化和個性化發掘的厚度深度和廣度不夠。四,創新創意還比較少,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人形機器人為代表的高科技賦能文化和文藝工作,還有待大力扶持和加強。五,全世界每個民族、每種文化都有其優點和長處,應該去其糟粕,吸其精華。我們不能從"全盤西化",又走上排斥和貶低"外來文化"固步自封的老路。
本人認為:發展和傳承重慶優秀傳統文化,至少要做到七個結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與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結合,與重慶精神結合,與巴渝本土文化結合, 與經濟建設和旅游文化結合 ,與振興鄉村和城市更新工作結合,與外來優秀文化結合。
作者:段斌藝
來源:重慶文化網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