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餐盒里的飯菜承載著千萬家庭的牽掛,當校園餐桌連接著國家未來的根基,校園配餐安全早已超越飲食本身,成為民生關切的重中之重。近日,我國首部校園配餐國家標準《校園配餐服務企業管理指南》正式發布,將于2025年12月1日起實施。這項覆蓋中小學、幼兒園配餐全流程的制度規范,不僅標志著我國校園食品安全監管邁入精細化治理新階段,更在孩子們的成長路上筑起了一道堅實的健康防線。
回望過去,校園配餐的安全隱患如同一根緊繃的弦,牽動著社會神經。從食材采購的源頭把控到加工配送的環節監管,全流程的信息壁壘曾為風險滋生留下暗角。近年來,一些地方曝光的過期食材事件,正是環節隱蔽性與監管滯后性交織的惡果。2019年推行的陪餐制度雖讓校長、教師、家長走進了用餐現場,卻終究只能觸及安全鏈條的末端,難以穿透食材來源、加工過程等核心環節的迷霧。這種“隔靴搔癢”式的監督,顯然無法根治行業沉疴。
此次國標最鮮明的突破,在于以技術破壁打破信息不對稱的困局。標準明確要求配餐企業將加工全程接入“互聯網+明廚亮灶”系統,家長輕點屏幕便能實時查看切配分餐、烹飪操作、留樣保存等關鍵環節。這一舉措如同猛地拉開了后廚的“窗簾”,讓曾經藏于暗處的某些操作流程得以完全暴露,讓后廚由此從“隱秘角落”變為“陽光操作間”,使食品生產全鏈條置于公眾監督的視野中。
然而,技術的防護網并非無懈可擊。甘肅天水褐石培心幼兒園的血鉛異常事件最近被揭露,令人痛心,讓人憤慨:就在鏡頭的監控之下,廚房工作人員竟膽敢往食物中倒入彩繪顏料,并且眼睜睜地看著孩子們將這些含鉛量嚴重超標的食品吃進肚子里!這一案例深刻揭示了單純依賴人工監控的局限性——再清晰的鏡頭,也擋不住人為規避的狡黠乃至無知。
由此觀之,在監管體系中引入AI技術勢在必行。山東肥城等地校園配餐的實踐已給出生動答案:AI系統通過圖像識別技術,能自動捕捉未戴口罩、生熟混放等違規行為,形成“智能監控+公眾監督”的雙重約束。這種技術賦能不僅讓監管更精準高效,更推動配餐企業從“被動合規”轉向“主動規范”,為行業良性循環注入持久動力。
當然,技術落地仍需跨越現實障礙。我國基礎教育機構數量龐大,城鄉發展不均衡,“互聯網+明廚亮灶”的覆蓋成本如何分攤?偏遠地區的網絡基礎設施能否支撐系統運行?這些問題需要在政策推進中精打細算,在實踐探索中找到因地制宜的解決方案。
技術之外,國標更構建了從源頭到餐桌的全鏈條防控體系,填補了多項監管空白。原料管理環節明確要求米、面、油等大宗食品集中定點采購,重點強化農藥殘留等安全指標監測。結合校園配餐的公益屬性,有條件的教育機構可采用集中采購模式,既能減少中間環節溢價,又能實現食材全程可追溯,在成本控制與安全保障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值得關注的是,當前國標主要針對配餐企業,而校園餐飲場景還包括自建食堂、分包商等多元主體。如何讓標準的陽光普照所有角落?這需要進一步探索分類監管路徑:一方面針對不同主體制定差異化細則,細化責任追溯機制,讓每一個環節都有明確的“責任人”;另一方面打通各主體的監管數據,構建跨場景的風險預警網絡,真正實現“無死角”的安全防護。
校園配餐安全,一頭連著民生福祉,一頭系著國家責任。它不是某個人的事,而是整個社會必須共同扛起的擔當:企業堅守底線,監管不留死角,技術筑牢防線,公眾積極參與。國標為這份擔當立了規矩、劃了路徑,而它的真正意義,在于讓“安全”二字融入每一個環節的血脈——因為我們深知,今天對餐食安全的較真,就是對明天國家脊梁的負責。
原標題:《微言|校園配餐國標亮劍:讓舌尖安全向陽而生》
欄目主編:范兵、張裕
來源:作者:文匯報 王布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