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孫慧雯 代玉潔 廖肖珠 王博)7月19日上午,吉首大學 “七彩假期” 童心筑夢實踐團隊的教室里飄著淡淡的粘土清香,三十多個孩子的指尖正進行著一場特殊的 “文化對話”。在《指尖上的中國建筑》課程上,飛檐翹角、雕梁畫棟不再是畫冊里的靜止圖像,而是通過揉、捏、搓、粘的動作,漸漸在掌心顯露出鮮活的模樣。
圖為志愿者講授課程
實踐團隊的志愿者們沒有選擇照本宣科的講授方式。課程伊始,他們用一組組建筑剖面圖拆解故宮角樓的榫卯結構,以動畫短片演示應縣木塔如何抵御千年風雨,當孩子們?yōu)?“不用一根釘子就能撐起百米高樓” 發(fā)出驚嘆時,志愿者順勢遞上五彩黏土:“現(xiàn)在,輪到你們來設計自己的中國房子了。”
圖為志愿者與孩子共同創(chuàng)作
課桌上很快綻放出奇妙的 “建筑群落”:有的孩子模仿著記憶里老家的吊腳樓,在粘土基座上仔細刻畫木紋;有的把長城砌成了彩虹色,說 “要讓古代的城墻變得更快樂”;還有個小姑娘將岳陽樓與張家界的山峰結合,捏出一座 “會當凌絕頂” 的空中樓閣。志愿者們沒有去糾正 “標準答案”,而是蹲在孩子身邊,傾聽他們對 “家” 與 “國” 的稚嫩解讀 —— 在七歲的小宇看來,“故宮的屋頂翹起來,是為了讓月亮能坐上去休息”。
圖為孩子創(chuàng)意作品展示
這場指尖上的實踐,藏著比技藝傳授更深層的用心。當孩子們的手指與黏土接觸,當抽象的文化符號轉化為可觸摸的立體造型,傳統(tǒng)文化便從書本里的知識點,變成了能引發(fā)情感共鳴的生命體。實踐團隊負責人李同學說:“我們不想做文化的搬運工,而是要當橋梁搭建者。讓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和傳統(tǒng)對話,這種印記會比任何背誦都更持久。”
在教育同質化的當下,這樣的課堂提供了一種珍貴的可能:當知識不再是單向灌輸,當文化傳承跳出刻板形式,教育便成了一場心靈的相遇。三十多雙稚嫩的手,不僅捏出了形態(tài)各異的建筑模型,更在不經意間完成了一次文化基因的傳遞 —— 那些藏在飛檐里的智慧,那些寫在磚瓦上的歷史,正通過指尖的溫度,悄悄融入新一代的生命體驗中。這或許就是 “七彩假期” 最動人的色彩:用青春的創(chuàng)造力,為傳統(tǒng)文化注入童心的活力,讓文明的火種在觸摸與感知中,獲得真正生生不息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