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過了大暑節氣,天氣是越來越熱了,今年的大暑就在三伏天里,高溫和潮濕將會持續一段時間,很多人感覺熱的受不了。
面對著高溫天氣,人們只希望秋天快要到來,好享受一下涼爽的天氣,大暑過后就是立秋了,所以就有了“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的說法。
立秋,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 13 個節氣,是秋季的起點,意味著暑去涼來。民間素有 :“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的說法,為這個節氣增添了神秘色彩。
而今年立秋恰逢閏六月,這種特殊的歷法現象更是引發了人們對秋后天氣的諸多猜測。
關于早立秋和晚立秋的界定,民間有兩種主流說法。一種是以立秋當天的農歷日期為依據,如果在農歷六月,就是早立秋;如果在七月,就是晚立秋。
今年的立秋恰好落在閏六月十四,從這個角度看,已過了六月的尾巴,算踩到了七月的 “門檻”,應屬“晚立秋”。
另一種說法是以進入立秋的具體時間點來區分,在上午進入就是早立秋,在下午進入就是晚立秋,更嚴格的說法是日出前為早立秋,日落后為晚立秋。
今年立秋時間是 8 月 7 日 13 時 51 分,明顯過了 12 點,按照這種算法,同樣是“晚立秋”。
這句諺語生動地表達了早立秋和晚立秋可能帶來的不同天氣走向。若為早立秋,秋天降溫迅速,很快就能感受到涼爽的秋意,秋風瑟瑟,冷颼颼的感覺隨之而來;
若是晚立秋,炎熱的夏天似乎更加 “戀戀不舍”,秋后炎熱的時間會更長,甚至可能出現“秋老虎”發威的情況,酷熱難耐,連健壯的耕牛都難以承受。
那么,今年立秋適逢閏六月,到底是冷還是熱呢?
從氣候學的角度分析,立秋并不意味著酷熱天氣就此結束。氣象學上,連續 5 天日平均氣溫低于 22℃才算是進入秋季。
在我國,立秋后大部分地區仍處于盛夏的尾巴,尤其是南方地區,暑氣依舊旺盛。今年立秋處于中伏階段,末伏從 8 月 9 日開始,形成了“秋包伏”的格局。
一般來說,“秋包伏”時高溫持續的時間會更長。此外,今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較常年偏北 2 - 3 個緯度,與大陸暖高壓形成 “雙高合璧” 的態勢,在 850 百帕層面形成溫度超 24℃的 “火爐芯”,這極有可能導致立秋后體感溫度飆升 3 - 5℃。
再結合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我國夏季平均氣溫每十年上升 0.26℃,高溫日數增加 2.3 天。今年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秋季出現高溫的概率進一步增加。從這些因素綜合判斷,今年立秋后大概率還是會 “熱得人發慌”。
民間的諺語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長期的經驗總結。然而,現代氣候受多種復雜因素的綜合影響,全球氣候變暖、大氣環流異常、厄爾尼諾等現象都可能打破傳統認知。
雖然“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這句諺語流傳甚廣,但從科學數據來看,立秋早晚和天氣熱不熱之間并沒有明顯的對應關系。
今年立秋逢閏六月,從各種跡象和科學分析來看,立秋后炎熱天氣仍將持續一段時間,出現 “熱死牛” 的情況可能性較大。
但是天氣的變化復雜多變,我們在參考民間諺語和傳統風俗的同時,也要關注現代氣象科學的分析和預測,提前做好應對不同天氣的準備,以更好地適應季節的更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