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歐盟揮出第18輪制裁重拳,直擊俄羅斯經濟命脈:無限期擱置北溪管道重啟,將俄油價格上限壓至每桶47美元(逼近44美元開采成本),并宣布對協助俄羅斯的“影子船隊”及第三國實施二級制裁。
就在制裁生效僅兩天后,俄軍426架無人機和24枚導彈(含5枚“匕首”高超音速導彈)撕裂烏克蘭夜空,造成2死15傷——這是近一周最大規模空襲。刀光劍影間,一場瓜分歐盟的“饕餮盛宴”似乎正在美俄默契中悄然鋪開。
一、美俄“雙簧”:軍事經濟雙向肢解
特朗普上任前放話驅逐澤連斯基的威脅正成為現實。據美國記者西摩·赫什爆料,特朗普已選定烏克蘭前總司令扎魯日內作為接班人,一旦澤連斯基拒絕流放,美軍將武力驅逐。
此計可謂一箭雙雕:既為軍售開路,更為俄軍西進鋪路。果然,普京的“匕首”導彈隨即刺向烏克蘭腹地——從發射到命中僅需幾分鐘,烏軍電子戰部隊疲于攔截203架無人機,防御成本飆升。
軍事配合之外,經濟絞索同步收緊。歐盟第18輪制裁雖封堵俄油利潤空間,卻暴露更深層危機:德國被迫推出460億歐元減稅方案挽救制造業,但工業產能利用率持續下滑;東歐更陷入通脹泥潭,羅馬尼亞通脹率高達5.4%,遠超歐盟2.2%的平均水平。而美國趁勢抽血:一面逼歐盟將軍費提高至GDP的5%以采購美制武器,一面準備對歐征收高額關稅。
二、歐盟絕境:三把尖刀抵住咽喉
安全支柱崩塌。英國國防顧問菲奧娜·希爾在《衛報》的警告振聾發聵:“特朗普的美國早不是可信賴的盟友!”歐洲驚恐發現,冷戰時“說一不二”的美國,已成“隨時撤資的股東”。立陶宛試圖拉法國核彈進駐,多國私下討論自研核武——沒人敢再賭特朗普的脾氣。
軍工代差致命。俄導彈產量較2022年暴增3倍,“口徑”巡航導彈庫存足夠支撐半年高強度戰爭。反觀歐洲,德國“金牛座”導彈射程僅500公里,連俄邊境都夠不著。軍備競賽被迫開啟:英德聯手研發射程2000公里導彈直指莫斯科,法國加速升級突防武器,英國狂砸150億英鎊擴核武庫。
能源命脈被扼。歐盟能源轉型看似高歌猛進——2024年煤炭消費創歷史新低,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47.3%。但電網波動頻發暴露致命傷:中東歐多國電壓不穩,統一電力市場形同虛設。北溪管道被徹底封死后,歐盟能源自主淪為泡影。
三、中歐談判桌:最后自救的生死時速
7月14日,北京釣魚臺。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與歐盟委員羅斯瓦爾的手緊緊相握,雙方宣布啟動中歐循環經濟路線圖更新編制。
7月14日,第二次中歐循環經濟高級別政策對話在北京成功舉行。
三天后,蘇州中德汽車數據空間合作沙龍上,Catena-X與中國信通院簽署協議,歐盟向中國開放汽車產業鏈核心數據庫。更隱秘的動作在鋼鐵領域:中國鋼鐵協會急赴歐洲,與法德機構達成碳數據互通,直指歐盟碳邊境稅(CBAM)命門。
這些動作揭示歐盟最后底牌:當美國資本試圖借北溪重啟控制歐洲能源命脈時,歐盟轉向中國尋求技術換市場——德國減稅方案中,新能源車購置抵扣被列為重點,與中國新能源產業鏈深度綁定意圖明顯。
四、結語:刀叉已備,盤中餐何去何從?
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的聯合訪華,實為絕望自救。
若選擇與中國平等合作,尚可借東方市場緩沖美俄夾擊;若繼續戰略騎墻,則注定淪為“分食對象”:美國吞噬金融資本與高端產業,俄羅斯收割東歐地緣,而中國將“勉為其難”接收汽車、鋼鐵等先進制造鏈——畢竟當美俄刀叉落下時,沒人會拒絕餐桌上的盛宴。
歷史從不憐憫猶豫者,當特朗普的流放計劃和普京的導彈同時指向歐洲心臟,布魯塞爾的官僚們終于意識到:那張寫著“戰略自主”的遮羞布,早已被狂風撕得粉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