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兩天前,特朗普還在賓夕法尼亞峰會上喊著要"友善競爭",甚至放風說要來華看閱兵。
誰知話音剛落,160%石墨關稅的重拳就砸下來了,直接把"友善"這層紙給戳破。
前腳遞橄欖枝,后腳甩大棒,這翻臉的速度堪比川劇變臉。特朗普這盤棋到底怎么下?這種自相矛盾的政策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作者-彤
石墨比黃金還貴?160%關稅三連擊讓全球傻眼
一個數(shù)字讓全球石墨圈瞬間石化:160%!
這不是股票暴漲,不是彩票中獎,而是美國對中國石墨征的關稅。說白了,買1美元中國石墨,要交1.6美元過路費。
這比收保護費還狠!7月17日,美國商務部正式宣布對中國陽極級石墨加征93.5%反傾銷稅,疊加之前的稅率,總數(shù)飆到160%。
中國握著全球90%的石墨命脈,美國卻要強行斷奶,這不是自己掐自己脖子嗎?
數(shù)據(jù)更是讓人觸目驚心。中國供應著美國59%的天然石墨和68%的人造石墨,去年對美出口總值達3.47億美元。
現(xiàn)在關稅一加,每噸進口石墨成本直接翻倍。CRU咨詢公司算了筆賬:每千瓦時電池成本要增加7美元。
這意味著什么?特斯拉的60千瓦時電池,單車成本要暴漲420美元。
整車電池成本可能增加1000美元以上,直接吃掉韓國電池商一兩個季度的利潤。股市反應最直接:特斯拉股價當天跳水0.7%。
而遠在亞拉巴馬州的美國本土石墨企業(yè)Westwater Resources卻樂開了花,股價暴漲15%。諷刺的是,這家被寄予厚望的企業(yè)要到2028年才能實現(xiàn)5萬噸年產(chǎn)能。
5萬噸是什么概念?不到中國單月出口量的十分之一。
白宮似乎忘了一個基本事實:中國掌握全球70%的石墨供應,2024年僅對美出口就達15萬噸。
美國這是在用小刀砍大樹,費半天勁連皮都破不了。
特朗普的三步棋:用石墨關稅殺三只鳥
特朗普這招絕對不是心血來潮,而是精心算計的政治三連擊。
第一擊:國庫空得響當當,急需現(xiàn)金救命。美國財政赤字就像無底洞,2025年上半年美元指數(shù)狂跌超10%,創(chuàng)下1973年來最慘記錄。
按照美國年進口中國石墨3.47億美元計算,160%的關稅能帶來5.5億美元收入。
雖然聽起來不多,但對于財政捉襟見肘的山姆大叔來說,蚊子腿也是肉。關稅就像提款機,想要錢了就去"提"一把。
第二擊:家里起內訌,得清理門戶。馬斯克成立"美國黨",還放話要參加2028年總統(tǒng)選舉,這簡直是在特朗普傷口上撒鹽。
這位全球首富不僅有錢,還有技術,更有影響力,對特朗普政治地位構成實實在在的威脅。
石墨關稅就是特朗普的"精準打擊":既然你的特斯拉離不開中國石墨,那就讓你嘗嘗成本暴漲的滋味。
每輛特斯拉制造成本預計增加200美元,這對馬斯克來說絕對不是小數(shù)目。政治斗爭殃及商業(yè),這種操作堪稱"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第三擊:明著硬碰硬,要跟中國掰手腕。
關稅消息一出,澳大利亞Syrah資源公司股價暴漲20%,加拿大Nouveau Monde漲幅達到26%。這絕不是巧合,而是資本嗅到了供應鏈重構的商機。
美國的算盤是:用高關稅把中國石墨擠出市場,然后引導投資流向澳加等"友好國家"。
但問題是,這些國家產(chǎn)能建設需要時間,技術水平也有差距。短期內想要替代中國,基本就是"畫餅充饑"的幻想。
又來這套?從光伏到石墨,美國關稅為啥總砸自己腳
美國的關稅政策就像"復讀機",老是重復同樣的套路。
還記得光伏產(chǎn)業(yè)的慘痛教訓嗎?當年美國對東南亞光伏產(chǎn)品征收3403.96%的天價關稅,這個數(shù)字看著就讓人頭皮發(fā)麻。
結果呢?東南亞光伏產(chǎn)業(yè)成本暴漲30%,全球綠色能源發(fā)展被硬生生拖慢了腳步。
更諷刺的是,美國本土光伏成本依然是中國的2.5倍。消費者為政府的"面子工程"買了單,制造業(yè)回流卻依然是海市蜃樓。
鋼鋁關稅的故事也如出一轍。2018年特朗普對中國鋼鋁征收25%關稅,當時豪言要讓制造業(yè)"重回美國"。
幾年過去了,制造業(yè)回流基本還是"畫餅",老百姓的錢包卻實實在在被掏空了。
穆迪分析公司的數(shù)據(jù)更是打臉:對華301關稅中,92%的成本最終由美國消費者承擔。每個美國家庭平均每年要多掏1300美元。
這種"政客收割政治紅利,民眾承擔經(jīng)濟代價"的把戲,真是讓人無語。關稅政策就像回旋鏢,甩出去最后還是砸自己頭上。
那么,石墨關稅會不會重蹈覆轍?從目前情況看,這種可能性相當大。
中國在石墨精煉技術上占據(jù)全球85%的產(chǎn)能,這種技術領先地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美國本土石墨產(chǎn)業(yè)基礎薄弱,建設新產(chǎn)能的成本是中國的3倍。
而且供應鏈配套也跟不上,形成了"成本高-需求低-沒人投資"的惡性循環(huán)。
這種"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操作,歷史上已經(jīng)上演過太多次了。
更要命的是,關稅政策的"副作用"正在顯現(xiàn)。
韓國電池廠商SK On、LG新能源正在重新審視其在美建廠計劃。他們原本指望通過"本地化生產(chǎn)"拿到《通脹削減法案》的稅收抵免。
但現(xiàn)在原材料稅負飆升,補貼收益基本被侵蝕,這使原本清晰的投資模型變得不可預測。
最后一戰(zhàn)?中美石墨爭奪背后的終極較量
中國工廠的應對比華盛頓預想的更快。貝特瑞等頭部企業(yè)加速轉型航天級高純石墨,在莫桑比克的10萬噸石墨礦項目提前到2026年投產(chǎn)。
寧德時代更是宣布固態(tài)電池量產(chǎn)計劃,這種技術將大幅減少石墨依賴。幾乎每一次,美國還在為對華關稅歡呼時,中國替代方案已在路上。
反而是美國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美國車企失去穩(wěn)定中國石墨,電池產(chǎn)能與成本優(yōu)勢會瞬間蒸發(fā)。
畢竟中國在全球石墨供應鏈占據(jù)著關鍵份額,短期內根本無法完全被取代。昔日拜登時代的"買美國貨"電動車補貼,或許因這份加稅大案成了空談笑話。
同時,中方的政策節(jié)奏也迅速響應。
中國商務部早在2024年已將部分石墨材料納入出口管制目錄,7月18日,中國外交部更是表態(tài)稱,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維護中國企業(yè)合法權益。
隨后,中國加強了對石墨出口的審批制度,部分高端石墨品類需要逐項備案審查。
近年來中方政策風格的重要轉變,不僅在貿(mào)易層面應對,也開始在技術、金融、數(shù)據(jù)等多領域建立制衡。
短期看,供應鏈緊張加劇,成本壓力向下游傳導。供應鏈繃得像琴弦,一碰就斷。
中期看,各國開始重新站隊分蛋糕。技術替代加速,產(chǎn)業(yè)鏈區(qū)域化重構。
長期看,全球化這艘大船開始調頭。石墨關稅最終裁定要等到12月5日,而這五個月里,特斯拉可能被迫減產(chǎn),電池廠商要另尋出路。
特別是特朗普能否來華仍是最大變數(shù)。2025年9月3日,中國將舉行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盛大閱兵,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已確認出席。
而特朗普團隊精心設計的訪英行程定格在9月17日至19日,中間留出整兩周空白,被外交界戲稱為"北京窗口期"。
中國已經(jīng)一早給出了特朗普訪華的前提條件:合作共贏、尊重平等。若他無法滿足,必將難以成行。
結語
貿(mào)易武器化就像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遭殃的永遠是老百姓的錢包和全人類的未來。
160%只是開胃菜,中美較量才剛開場,但歷史一再證明——合作共贏永遠比你死我活更有出路。
面對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操作,你覺得誰會笑到最后?來評論區(qū)說說你的神預測!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