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楔子
這兩天,網絡上有個關于“小米總部”的新聞刷屏了。這個位于深圳南山區后海中心,毗鄰深圳灣萬象城與華潤大廈的“小個子”,就是“深圳小米大廈”。
據說其中的“小米之家”是全球最大的, 面積達到1000平方米。
從照片來看,周邊都是高樓林立,而小米總部卻這么矮,這到底是“鬧啥”呀?
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聊聊這個小米總部,順便剖析一下它為什么會這么矮?
02
項目簡介
小米國際總部位于深圳后海金融商務總部基地的核心地段,緊鄰深圳灣萬象城、人才公園及體育中心,屬“寸土寸金”的地段。(如下圖)
這座建筑高度只有60米高,地上13層,地下4層,總建筑面積4.6萬平方米。具體功能布局如下表:
設計理念
據設計單位ennead介紹,這個項目的設計靈感源自"小米為公眾帶來的聚焦性和科技感。"
這個建筑就像一盞明燈、一座地標、一個集會、購物和創造的空間場所,共同組成深圳灣的燈塔:如同地平線上緩緩升起的孔明燈,它輕盈、明亮、將人們的好奇心點燃,并使人們想要探求其后深藏的心意與奧秘。(如上圖)
又因為建筑外觀像一個"漂浮的立方體",類似魔方,所以又被稱為“小米魔方”。(如下圖)
設計單位
Ennead公司是該項目的設計單位,創立于1963年,總部位于美國紐約市,并在上海設有辦公室。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ennead已經發展成為建筑設計領域公認的領先的國際化設計事務所。
在中國的代表作品有:上海天文館、華為武漢研發園區等。(如上圖)
03
亮點分析
我個人認為:該項目有兩個比較大的亮點。
亮點一:首層開放
從平面圖來看,盡管項目用地較為緊湊,但是建筑師仍通過架空首層的方式將地面空間釋放為公共區域。無縫連接萬象城商圈、人才公園及體育中心人流,成為“城市客廳”。
如上圖,一層平面除了大樓“核心筒和小米之家”之外,都是對外開放的。
而將辦公區域的大堂,提升至建筑二層。除了大堂之外,剩下的面積都是小米之家,所以這里是全國最大的“小米之家”。(如上圖)
亮點二:科技地標
在整個建筑的四層裙房位置,小米還設計了一個360°環形LED巨幕,實現裸眼3D效果,夜晚化身“深圳灣數字燈塔”。
這個LED屏幕確實比較抓人眼球,是邏輯與情感、科技與生命的一次大膽碰撞,充滿想象力地展現了小米的生態鏈和深圳城市形象。
04
原因分析
作為一個可以與Bat媲美的企業,為什么小米總部會建的這么“矮 ”呢? 甚至有可能是深圳最矮的總部大樓了。
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三點:
一、規劃要求
該項目地塊位于后海金融商務總部基地的核心地段,為了營造“從大海到公園、再到總部大樓”的層層遞進高度關系,所以地塊限高為60米。
而建筑師通過控制高度,實現了從深圳灣到人才公園、再到小米基地的視覺遞進效果,避免與西側華潤萬象城形成突兀對比。
低矮的建筑,反而成為天際線中的“留白”,增強空間層次感。
二、企業傳統
從北京小米總部園區到武漢小米華中總部,小米的辦公建筑幾乎都是“玻璃方盒子”,呈現出低調、簡潔、實用的鮮明特征,這可能就是企業傳統吧。
雷軍也曾發文稱 “高度不是尺度,溫度才是!”,所以小米希望把總部變成客廳,展現企業關注人文、注重與城市和公眾互動的形象。
三、理工男特質
雷軍作為一個從程序員轉型而來的企業家,一直是“理工男”思維。在設計上一直 強調:功能優先于形式。這與 路易斯·沙利文“形式服從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理念 不謀而合!
早期,雷軍還曾主張“沒有設計,就是最好的設計”。
所以深圳總部的高矮根本不是問題的關鍵,而達到與觀眾交互,將小米推而廣之才是目的。而“小米魔方”受到這么大的關注,它顯然做到了。
05
結束語
“小米魔方”以其僅60米、13層的身高嵌入深圳后海摩天大樓群中,成為該區域“最矮”的總部建筑,卻能引發廣泛關注,不得不說:小米的魅力真大啊!
這種將總部地面空間 開放給城市和市民,而非“炫耀式”的建筑設計;這種雖深處CBD卻不以 “以高為尊”, “反內卷”式的姿態,對城市更加的友好,可能會受到越來越多企業的效仿。
雖然小米魔方可能是“深圳”最矮的總部大樓,但正如網友評論的那樣,“矮得高級,矮得有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