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
作為夏季的最后一個節氣,大暑與入伏相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20°,氣溫攀升至全年峰值,熱浪席卷大地,暑氣蒸騰彌漫。
民間俗語有云:“大暑入伏緊相連,氣溫升高熱炎炎”。在這樣的時節里,養生保健尤為關鍵,“治舊疾,防未病”,需遵循自然規律與中醫智慧,方能安然度夏!
一、大暑養生“三忌”
1. 忌早起晨練,宜擇時舒緩
大暑清晨,雖氣溫較日間略低,但此時養生需避“濁氣”之擾。夏季萬物生長繁茂,植物夜間持續進行呼吸作用,釋放大量二氧化碳,至清晨時空氣中氧氣含量相對較低,加之露水未干,濕邪易侵。若此時進行劇烈運動,不僅易因缺氧導致頭暈、乏力,還可能因汗液蒸發不暢引發關節不適。
故大暑鍛煉應避開清晨時段,選擇傍晚或夜間氣溫下降后進行。運動方式以舒緩為宜,如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等,既能活動筋骨,又不致大汗淋漓——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過度耗汗易傷氣血。運動時長以30分鐘左右為佳,以身體微熱、略感疲憊為度。
2. 忌貪涼過度,護臟腑之陽
大暑“熱中之熱”,人們常以空調、電扇、冷飲解暑,卻不知“貪涼”是夏季養生之大忌。中醫理論認為,夏季陽氣浮于體表,臟腑內部相對虛寒,若過度依賴寒涼之物,易使寒邪侵入體內,導致脾胃運化失常、經絡氣血凝滯。
具體而言,空調溫度不宜低于26℃,避免直吹頭部、背部及關節;冷飲、冰食需適量,尤其是脾胃虛弱者,空腹時更應忌之;夜間睡眠不可袒胸露腹,可蓋薄被護住腰腹。正如老話所言“冬不戀床,夏不貪涼”,順應夏季陽氣升發之性,顧護體內陽氣,方能抵御外邪。
3. 忌熬夜晚睡,養心神之安
“夏氣與心氣相通”,大暑時節心火旺盛,人易心煩、失眠,若再熬夜,更會加重心神耗損。中醫強調“天人相應”,夏季應“夜臥早起”,即順應日照時長,在保證睡眠的前提下稍晚入睡,但“晚臥”絕非“熬夜”——子時(23:00-1:00)是膽經排毒之時,丑時(1:00-3:00)為肝經排毒之際,若此時仍未入睡,會導致肝膽功能失調,長期則引發頭暈、易怒、面色暗沉等問題。
大暑睡眠需遵循“子午覺”原則:晚間入睡不晚于23點,保證6-8小時睡眠;午時(11:00-13:00)可小憩30分鐘,此時心經當令,短暫休息能補充心氣,緩解“夏乏”。堅持規律作息,方能使心神安寧,氣血調和。
二、大暑養生“三宜”
1. 宜食“苦”,清瀉心火
中醫認為“夏主火,火入心”,大暑心火易亢,而“苦味入心經”,適當食苦可清熱瀉火、養心安神。苦瓜是夏季代表性苦味食材,其含有的苦瓜苷能刺激味蕾、增進食欲,且性涼清熱,適合熱性體質者食用;苦丁茶、蓮子心則可清瀉心火,緩解口舌生瘡、心煩失眠等癥狀,心氣虛者適量飲用,還能起到補心氣之效。
需注意的是,苦味食物多偏寒涼,脾胃虛寒、易腹瀉者應少食,以免加重虛寒癥狀。食用時可搭配溫性食材調和,如苦瓜炒雞蛋(雞蛋性平)、蓮子心煮桂圓(桂圓性溫),既保留苦味的養生功效,又避免傷胃。
2. 宜適度運動,強體魄之氣
“動則不衰,用則不退”,大暑運動需把握“適度”原則。夏季運動的核心是“養陽而不耗陽”:運動強度不宜過大,避免劇烈奔跑、高強度器械訓練等;運動時間避開正午高溫,以上午9點前或傍晚6點后為宜;運動過程中及時補充水分,可飲用淡鹽水或綠豆湯,防止脫水與電解質紊亂。
運動前需充分拉伸,重點活動頸、肩、腰、膝等關節,避免因熱身不足導致拉傷;運動時穿透氣吸汗的棉質衣物,便于汗液蒸發;運動后不宜立即洗澡,待心率恢復平穩(約15分鐘)后,再用溫水清潔身體,以防寒邪乘虛而入。長期堅持適度運動,可增強心肺功能,提升身體對高溫環境的適應力。
3. 宜補鉀元素,調體內平衡
大暑高溫,人體大量排汗,不僅流失水分與鹽分,還會丟失大量鉀元素——鉀是維持心臟正常搏動、調節血壓的關鍵元素,缺鉀易導致乏力、肌肉痙攣、心律失常等問題。夏季補鉀常被忽視,多數人僅注重補鹽,實則“鈉鉀平衡”才是維持體內環境穩定的核心。
補鉀方式簡單易行:日常可多食用菠菜、番茄、紅薯、香蕉等富含鉀的食材;飲茶也是佳選,綠茶、烏龍茶中鉀含量豐富,且能清熱解暑;對于出汗較多者,可在淡鹽水中加少許氯化鉀(需遵醫囑),或飲用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需注意,補鉀不可過量,每日攝入量以2000毫克左右為宜,腎病患者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三、大暑養生“三秘訣”
1. 搖扇降溫,祛暑不傷身
空調普及的當下,扇子漸成“懷舊之物”,實則其養生功效遠勝電器。搖扇時,扇出的風柔和溫潤,不會像空調、電扇那樣直吹體表,可避免“風寒閉表”;同時,搖扇需活動肩、肘、腕關節,能促進上肢血液循環,預防肩周炎、腱鞘炎等夏季“空調病”。
搖扇時可配合呼吸節奏,緩慢擺動,既能降溫,又能靜心——中醫認為“心靜自然涼”,搖扇的過程也是調節情緒的過程,幫助緩解夏季易出現的煩躁感。午后或晚間,手持蒲扇輕搖,伴清風拂面,實為大暑愜意養生之舉。
2. 熱水泡腳,散寒通經絡
“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大暑雖熱,卻需防“寒從足入”——長期處于空調環境、常穿涼鞋,易使腳部受寒,進而影響全身氣血運行。熱水泡腳是夏季驅寒除濕的簡易方法:每晚睡前用40℃左右的溫水泡腳20分鐘,水位沒過腳踝,可加入艾葉、生姜等藥材增強功效(艾葉祛濕、生姜散寒)。
泡腳時可按摩足底涌泉穴,刺激穴位以補腎氣;泡至身體微微出汗即可,不可大汗淋漓;泡腳后及時擦干,避免腳部受涼。堅持此法,能促進下肢血液循環,緩解日間疲勞,改善睡眠質量,尤其適合久坐辦公室、下肢水腫者。
3. 靜曬太陽,補陽祛寒濕
大暑陽氣最盛,“借天之陽補人之陽”是此時獨特的養生之道。適當曬太陽可促進體內維生素D合成,增強免疫力,更能驅散體內寒濕——尤其對于體質虛寒、易腹瀉、關節冷痛者,效果顯著。
“靜曬”需講究方法:時間選在上午9點前或下午5點后,避免正午暴曬;部位以背部、四肢為主,頭部可戴帽遮擋,防止頭暈;時長以15-20分鐘為宜,以身體微熱、皮膚輕度發紅為度,不可曬至大汗。曬太陽后可飲用溫水,補充水分,避免燥熱。
大暑養生,核心在“順應”——順應自然陽氣盛衰,順應人體臟腑節律,避傷正之邪,養固本之氣。
遵循“三忌”“三宜”“三秘訣”,以平和之心待之,即便赤日炎炎,亦能尋得身心之“清風”,安然度過這一年中最熱的時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