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二十四節氣
腐草為螢,土潤溽暑,大雨時行。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也是夏季的最后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這正是“暑盛至極,萬物榮華”的時節。大暑不僅是一年中日照最為強烈、氣溫達到極致的節氣,同時也是雷雨頻發、萬物蓬勃生長的黃金時期。
1.養生有道:養心調神
大暑時節,正值天地陽氣鼎盛之時,暑、濕、熱三邪相互交織,對人體構成潛在威脅。此時,人體陽氣順應自然向外發散,氣血多趨于體表,導致五臟相對內虛,尤其心為火臟,主神明,最易受暑熱所擾,從而引發心神不寧、煩躁不安等情志問題。因此,中醫養生于格外強調“養心”與“調神”之道。通過涵養心性,保持心境平和,避免情緒大起大落,旨在調和氣血,安定心神。同時,更要順應四時變化,調和內在身心,注重與天地自然之氣相合,減少思慮煩擾,使內心如清泉般清澈寧靜。如此,方能有效抵御暑熱對心神的侵擾,達到身心和諧,為健康筑牢根基。
推薦項目:心神內守
暑熱當令,易擾動心神,使人心生煩躁,思緒紛亂不寧。應對方法正如《養生論》所云:“夏日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此言道出了暑季調神的關鍵——以靜制動。具體而言,可于每日擇一靜處,閉目靜坐片刻,屏除雜念,使心神內守。此法看似簡單,實則有助于心神得養,安然度夏。通過調神,不僅能有效緩解暑熱對心神的侵擾,更能提升人體整體的適應能力,使內在氣血調和,從而更好地應對外界環境的挑戰。
2.飲食有節:清補去濕
大暑時節,暑熱熾盛,人體陽氣易浮散于外,導致脾胃運化功能相對減弱,常表現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此時飲食調養當以“清補為主,兼顧祛濕”為原則。其核心在于通過飲食的巧妙調節,達到清熱解暑、健脾利濕、固護陽氣之效,從而提升機體在酷暑中的適應與平衡能力。在具體選擇上,可適當多食西瓜、綠豆、冬瓜、苦瓜等清熱生津之品,它們既能有效緩解暑熱之擾,又能補充因汗出過多而耗損的津液,使身體得以滋潤。同時,亦應適當攝入薏米、茯苓、赤小豆等健脾利濕的食材,以助脾胃運化水濕,減輕濕邪困阻之苦。此外,適量飲用烏梅湯、酸梅湯等飲品,亦能起到清熱解暑、斂汗生津、調和體內陰陽平衡的作用。
大暑時節
推薦飲食:烏梅安神湯
將烏梅(25g)、山楂(25g)、陳皮(5g)、甘草(5g)等材料用清水洗凈,放入砂鍋中,加入1000毫升水浸泡30分鐘,使其充分吸收水分。,然后大火煮開后轉小火,繼續煮30分鐘,確保有效成分充分釋放。最后,加入適量冰糖,繼續煮10分鐘,直至冰糖完全融化。關火后,用紗布或濾網過濾掉藥渣,取湯液飲用。此湯酸甜適口,既可清熱解暑,其酸斂之性又可清心安神。
3.起居有常:靜心避暑
中醫起居養生強調順應自然,調和陰陽,注重“避暑防濕,養心安神”。起居上,應避免長時間暴露于烈日之下,尤其是正午時分,以防暑熱耗氣傷津;夜晚睡眠時,室溫不宜過涼,空調溫度宜保持在26℃以上,避免冷風直吹,以防“陰暑”入侵,損傷陽氣。汗出后應及時更換衣物,防止濕邪與寒氣乘虛而入。此外,中午時段(11:00-13:00)心經當令,宜小憩片刻,以養心氣,調和身心。保持作息規律,早睡早起,以應對晝長夜短的特點,使精神內守,氣機暢達,達到“靜心避暑,固護陽氣”的養生目的。
推薦飲食:
夜臥早起,午間小憩
大暑時節,天地陽氣升騰至極,人體亦應順應此自然節律,適當“夜臥早起”,以應長夏之晝長夜短。建議22:30前入睡,以固護陰津,切忌熬夜,以免陰液暗耗,心火妄動。每日11:00-13點(心經當令)小憩15-30分鐘,緩解暑熱耗氣,恢復精力。此外,上午10點至下午4點減少外出,外出時佩戴遮陽帽、涂抹防曬霜,避免高溫直射。
4.鍛煉有術:踞地虎視式
大暑六月中,運主少陽四氣,時配手太陰肺濕土。根據這一特點,大暑鍛煉特別推薦明代署名鐵峰居士所撰的《保生心鑒》中的大暑節氣坐功導引法。
動作詳解:
每天1點到5點之間,盤膝而坐,兩手握拳撐于地面,像老虎一樣轉頭并兩肩聳引,左右各做3-5次。然后進行叩齒、吐納、咽唾液的動作。可以治療:頭項胸背風毒,咳嗽,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痛,掌中熱,臍且或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欠,溏泄,皮膚痛及麻,悲愁欲哭,灑漸寒熱。
5.防治有法:消暑祛濕,養心護陽
大暑正值三伏,驕陽似火,暑濕交蒸,天地如爐。人體易受暑、濕、熱三邪侵襲,常見身熱煩渴、頭重如裹、胸悶氣短、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甚至中暑昏沉。此時養生重在清熱解暑、健脾祛濕、養心護陽,推薦以下三穴,助你安然度伏:
1大椎穴:督脈要穴,位于后頸正中線,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處(低頭時后頸最突出的骨頭下方)。用拇指按壓或艾灸10-15分鐘,以局部溫熱滲透為度,亦可刮痧至輕微出痧。可通陽解表、清熱退暑,尤其適合緩解暑熱引起的頭痛、發熱、頸肩僵硬。
2中脘穴:任脈要穴,胃之募穴,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約五指寬處)。用掌心順時針揉按5-10分鐘,或艾灸15-20分鐘,以腹部溫熱舒適為宜。可和胃健脾、化濕消滯,改善暑濕困脾導致的腹脹、嘔吐、食欲差。
3少府穴:手少陰心經滎穴,掌心第4、5掌骨之間,握拳時小指尖所點之處。用拇指掐按或點揉3-5分鐘,力度以微痛可耐受為佳,每日2-3次。可清心瀉火、除煩安神,緩解暑熱擾心導致的心煩、口舌生瘡、失眠。
“大暑金伏時,腐草化螢飛”,此時陽氣鼎盛,濕濁彌漫。艾灸大椎通陽退熱,揉按中脘醒脾化濕,掐揉少府清心除煩,可令氣血如清泉滌蕩暑濁,似綠蔭庇佑心神。順應大暑“濕郁熱伏”之候,以穴位為媒,外泄暑邪、內護真陽,于酷暑中守得一份清涼,靜待秋聲漸近。
愿你在這蟬鳴聒噪的盛夏中
守住內心的靜謐安然
尋得心底那一方
清涼自在的綠蔭
▌本文供稿: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防治老年疾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視頻、圖片來源:成都體育學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