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縣桂味生態園作為當地綠色農業標桿,以“生態種植、產業延伸”模式帶動農產增值,成為鄉村振興的鮮活樣本。7月21日,桂林理工大學“問水平陸,青力青為”綠色發展倡導團走進靈山縣桂味生態園,深入學習綠色農業產業發展經驗,感悟生態與產業協同發展的實踐邏輯。(通訊員 馬翠翠 楊婷媛 陳樂樂 呂閆寧 陳逸飛)
解碼桂味生態園“荔枝+”發展密碼
在桂味生態園的展示廳,實踐團系統聽取桂味生態園的綠色發展歷程。負責人從當地農業基礎講起,介紹了從傳統散戶種植到規模化生態園建設的轉型:早期村民以零散種植荔枝為主,產量不穩、銷路有限;后來依托“政府引導+企業帶動+農戶參與”模式,整合土地資源建成桂味生態園,逐步形成“種植標準化、管理綠色化、銷售品牌化”的發展體系。“我們始終把‘生態優先’放在首位,比如采用生物防治技術替代傳統農藥,用有機肥替代化肥,既保證了荔枝品質,又守護了土地生態。”負責人的介紹讓團隊成員了解到,生態園通過建立綠色種植標準,不僅提升了桂味荔枝的市場認可度,更帶動周邊農戶轉變種植理念,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提升”。
圖為桂味生態園負責人介紹發展歷程(通訊員陳樂樂攝)
見證荔枝“從田間到舌尖”的蛻變
隨后,實踐團在負責人引導下探訪生態園荔枝加工區。加工區內,清洗、分揀、烘干、包裝等流水線有序運轉,新鮮采摘的桂味荔枝經標準化處理后,被加工成荔枝干、荔枝蜜餞等產品。負責人介紹,加工區的建立打破了“鮮果依賴即時銷售”的局限,通過延長產業鏈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同時采用低溫烘干等技術保留營養成分,契合綠色食品加工理念。“這些加工產品銷往全國,去年帶動周邊50多戶農戶增收。”在加工區展示架前,團隊成員看到包裝精美的荔枝衍生品,直觀感受到綠色農業從“田間”到“舌尖”的全鏈條發展,對“以加工促增值、以品牌拓市場”的綠色產業邏輯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圖為實踐團參觀生態園荔枝加工區(通訊員陳樂樂攝)
在勞動體驗中感悟農耕智慧
調研尾聲,實踐團成員參與勞動體驗,親手采摘桂味荔枝。在生態園技術員指導下,大家學習辨別成熟果實、規范采摘手法——“要輕捏果蒂旋轉,避免損傷枝條影響來年掛果”“采摘后及時放入透氣筐,防止擠壓變質”。穿梭在郁郁蔥蔥的荔枝林間,成員們既體會到農耕勞作的辛勞,也感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樸素道理。
“以前只在市場上見過荔枝,今天才知道從種植到采摘有這么多講究,尤其是生態園對‘不破壞果樹、不浪費果實’的要求,正是綠色發展理念的細節體現。”實踐團成員陳杰詩在交流中表示,勞動體驗讓抽象的“綠色農業”變得具體可感。
圖為實踐團成員親手采摘荔枝(通訊員呂閆寧攝)
此次桂味生態園深度調研,實現了課堂理論與田間實踐的深度融合。這段調研經歷,讓青年學子深刻感受到,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就在田間地頭,專業知識的價值唯有扎根大地才能真正彰顯,這份認知將成為他們未來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助力產業振興的內生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