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悅揚
金融歷來被譽為百業之首。中國近代金融業也在歷經匯通天下的興盛、流金歲月的繁榮后,留給了我們一筆豐厚的文化饋贈。
當城市金融遇上歷史建筑,又會擦出怎樣的故事火花呢?【閱建筑·越金融】用嶄新的視角為大家解讀上海金融歷史建筑,講述漸漸湮沒的金融往昔。
建筑可約,亦可閱;歷史可讀,更耐品。
原交通銀行大樓
地址:中山東一路14號
該大樓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外墻以白色水泥粉刷為主,僅在底層和入口門框處有黑色大理石裝飾,立面主要呈現豎向的線條感,并無其他浮雕裝飾或者石材貼面,與周邊的建筑風格大相徑庭。
從19世紀40年代外灘被劃為租界開始,外灘上的建筑不斷迭代翻新。解放前老外灘最年輕的成員直到將解放時方才竣工,它就是外灘14號的交通銀行大樓,現在的上海市總工會大樓。
在外灘一眾新古典主義、巴洛克裝飾、哥特復興風格、文藝復興風格等華麗的建筑之間,外灘 14 號顯得格格不入,它左鄰氣勢恢宏、莊重高聳的海關大樓,右側原本是裝飾華麗、精雕細琢的華俄道勝銀行大樓,在 2010 年外灘的“鑲牙工程”后,建起了現代的外灘國際大樓。而身量不高、樸素簡單的裝飾派藝術風格在其間不免遜色,甚至被稱為老外灘“建筑外觀最差的大樓”。
鴉片販子的終末
蘭士祿·顛地
(Lancelot Dent, 1799-1853)
上海歷史博物館展出的第一號道契
外灘 14 號這片土地的開發可以追溯到 1848 年發給租地人的第一批租地契約,其中的第一號道契租出的就是這片土地,持有者是寶順洋行的蘭士祿·顛地。
蘭士祿·顛地是臭名昭著的英國鴉片販子,領銜顛地洋行(中文名寶順洋行),大規模從事武裝鴉片走私。19世紀30年代中期,顛地洋行業已成為廣州、港澳一帶實力強勁的老牌鴉片商,也是林則徐赴粵禁煙的首要打擊對象之一。蘭士祿在眾鴉片商販中帶頭對抗收繳鴉片的命令,后在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的保護下,被林則徐暫時驅逐出境,卻也討要得三萬多英鎊的巨額“賠償”,更是回到英國極力鼓吹對華發動戰爭。
1887年上海外灘英租界,黃浦江上停著鴉片船
他的報復是成功的,鴉片戰爭打開了大清國門。在《南京條約》簽訂后的第二年,顛地將洋行總部遷至上海,并在 1844 年獲得了外灘 13 畝多土地的永租權利,這就是如今外灘 14 號和 15 號的地塊,顛地洋行在此興建了二層洋樓。在 1850 年以前,顛地洋行和怡和洋行聯手控制了上海港的鴉片走私貿易,蘭士祿還利用上海港的天然優勢,將進出口貿易的范圍擴大到絲茶出口與洋布進口,并率先開拓長江航運業務。
日中則昃,盛極必衰。 19 世紀 60 年代中期,顛地洋行過度擴張的激進經營方式招致反噬,進出口貿易和易貨業務迅速下跌,另一方面,它與旗昌洋行在長江航運上的價格戰愈演愈烈。 1866 年,全球性的金融恐慌給它帶來致命一擊,顛地洋行在大規模的破產潮中受到牽連,于次年宣告破產。在此前的 1863 年,蘭士祿·顛地歸國退休,將外灘的地皮轉給侄子,其后代重新開設的新寶順洋行實力不濟,至 19 世紀 80 年代末,將外灘地皮轉租他人。
戰敗者的退場
1890年,德商德華銀行在外灘14號開業
接手的是新興的德華銀行,它被德國金融巨頭們寄予厚望,以抗衡處處搶先的英商金融勢力。德華銀行在1889年成立于柏林,次年1月設置了上??傂?,直接入駐了外灘14號新寶順銀行建造的洋樓。這時候的大樓高四層,門窗高大,每個樓面設計了較寬的游廊,這種“東印度式”建筑提供了良好的通風和采光。
德華銀行由13家德國銀行聯合成立,額定資本500萬銀兩,約合100萬英鎊。它的組建最初全然對標匯豐銀行,匯豐在華大獲成功,自然引動德、法等其他國家金融財團的覬覦,試圖復制它的成功,也來分一杯羹。
上海德華銀行樣票拾圓
(銀行博物館藏)
開業不久,德華銀行請來了德國著名建筑師海因里?!へ惪烁慕ù髽?,重新修繕了游廊,在頂層加蓋一個略有坡度的屋頂,模仿歐洲的銀行建筑風格,并且完善內部設計,使其在功能上更符合銀行的營業和辦公需求。
德華銀行是德國在華殖民活動的先行者,帶有濃厚的投資銀行色彩,經理政府債款,并在德國殖民勢力范圍的山東境內引入大量德國資本,攫取鐵路修筑權、礦產開采權。然而,在國際貿易的金融周轉方面,匯豐捷足先登,遲來一步的德華難以與之爭鋒。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1917年中國對德宣戰,德華銀行暫時結束在華活動,它的資產由中國政府沒收、清理,外灘14號大樓也再度易主。
交通銀行的南遷
第二代海關大樓明信片
德華銀行撤離后,交通銀行成為了外灘14號的新主人。交通銀行創始于1908年,是由清朝郵傳部設立的官商合辦銀行,與北洋政府的政治勢力密切掛鉤,總行設于北京,并獲得了特許發行貨幣的權利。滬交行最初在外灘13號海關大樓租用房間辦公。
交通系官僚失勢后,交通銀行相當一部分股權轉移到江浙人氏手中,總理改由實業家張謇擔任,原滬行經理錢永銘升任協理,二人在交行內部掀起商業化浪潮,以擺脫官僚勢力的控制。1927年國民政府建立后定都南京,國家的政治經濟中心隨之轉移,交行總部的南遷勢在必行??紤]到上海作為全國經濟中心的地位,次年,交通銀行總管理處進駐外灘14號。
交通銀行1914年上海地名紙幣,主要圖案即為其辦公場所第二代海關大樓
外灘14號的地理位置極佳,身居國內外金融巨鱷之林,符合交通銀行全國第二大銀行的地位,但此地的建筑年代已久,要裝入交通銀行總管理處這樣龐大的機構,實已不敷使用。拆舊建新之議,很快提上日程。
然而外有虎狼窺伺,太平時日難久,上海很快陷入戰爭的泥淖。從 1932 年淞滬抗戰到 1937 年全國抗戰爆發,已經被改組的交通銀行作為國民政府直接控制的“四行二局”之一,無疑將絕大部分精力放到戰時經濟上,在外灘 14 號新建大樓的計劃一再擱淺,抗戰勝利后,拆除舊樓、營建新樓的工程才正式開始。
1948年竣工的交通銀行新大樓
交通銀行外灘新大樓從1937年就開始設計,是匈牙利籍設計師鴻達在上海最后完工的作品,于1947年6月終于開工興建,直至1948年才竣工,這時離上海解放已經不遠了。新大樓是7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占地面積1850平方米,建筑面積9200平方米,高約30米。建筑呈現出裝飾派藝術風格的晚期特征,呈軸對稱、階梯式輪廓和裝飾元素的最少化。
這幢建筑的設計強調實用性與現代性,相比華麗氣派的外觀更注重內部的功能,不知是否是在戰爭中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做出的取舍,抑或是最新建筑理念的體現。外墻以白色水泥粉刷為主,僅在底層和入口門框處有黑色大理石裝飾,立面主要呈現豎向的線條感,并無其他浮雕裝飾或者石材貼面,與周邊的建筑風格大相徑庭。內部以幾何化的水磨石作為門廳裝飾,營業大廳寬敞,簡化的立柱林立。
國民政府的交通銀行擁有這棟新大樓的時間轉瞬而過。解放后,外灘14號成為上海市總工會大樓,這棟老外灘上的“后生末學”,作為一幢具有現代性特色的新大樓,迎來了新使命,在新時代續寫上海外灘之傳奇。
外灘14號水彩作品(張安樸繪)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