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特朗普在“真實社交”上用一貫的自夸口吻,紀念他“第二任期滿6個月”。這本該是一次慶祝,但卻更像是一次虛張聲勢的自我安慰。他大肆宣稱“美國現在是世界上最熱門、最受尊敬的國家”,然而,這句話只要和現實對照一下,就知道分量有多輕。
從國內支持率來看,特朗普正在經歷他的“蜜月期幻滅”。據決策臺總部最新民調,52.7%的美國成年人對他持否定態度,支持率僅為44.6%;而《經濟學人》輿觀調查公司則顯示,他的不支持率創下第二任期以來最高紀錄。這是一條逐漸加深的政治裂痕,它揭示出一個事實:這個“最受尊敬”的總統,正在國內失去尊重。
特朗普的邏輯很簡單,當現實無法支持我時,我制造一個更有利于我的現實。在“真實社交”這個他一手打造的輿論回音室里,90%、92%、93%、95%的共和黨內部支持率如神話般飄揚。而“激進左翼民主黨人”“麻煩制造者”這些熟悉的敵人形象,則再次被拿來當作擋箭牌,掩蓋住真正讓民眾不安的問題:通貨膨脹依然居高不下、槍支暴力蔓延不止、邊境移民政策混亂、國際信譽搖搖欲墜。
而這一切的遮羞布,恰恰是特朗普賴以操弄民意的武器。他高喊“強力邊境政策”,卻未提及6個月來美墨邊境非法越境人數屢創新高;他聲稱“國家已復蘇”,卻對華爾街與主街的斷裂視而不見;他宣稱“最受尊敬”,卻對北約盟友頻頻冷嘲熱諷、在G7峰會期間“提前離場”成了新的常態。這個美國,是他幻想出來的美利堅,一個由社交媒體構筑的幻覺帝國。
而特朗普把自己與“愛潑斯坦案”掛鉤,試圖以此在黨內提升聲望。他不惜在“真實社交”上發布指令,要求司法部長帕姆·邦迪公開大陪審團檔案,似乎他才是揭露陰謀、主持正義的“黑夜騎士”。但別忘了,愛潑斯坦生前最著名的一張照片,就是他與特朗普肩并肩站在紐約的豪華派對上,而身旁,是一群年紀可疑的少女。這樁案件背后糾纏著政治、金錢、性與權力的多重交易,特朗普或許試圖借“公布檔案”洗脫嫌疑,贏得道德高地,但結果可能是再次點燃民眾要求“徹查一切”的怒火。
民調的下滑,黨內的極化,民眾的不滿,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特朗普的政治風格導致的。他始終擅長制造危機感,并將自己塑造成唯一能解決危機的人。2024年競選時,他用“國家已經死亡”的措辭驚駭選民,如今6個月過去,他說“復蘇還不夠”,暗示著“需要更多的我”,這不是治理國家,這是經營危機。
美國當然仍是強國,但遠稱不上“最受尊敬”。拜登時代留下的外交裂痕尚未彌合,特朗普上臺后又加深了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在烏克蘭問題上,他模糊立場,試圖以“中止援助”換取選票;在臺海問題上,他未明確表態,卻放任極右翼媒體不斷刺激中美神經;在中東問題上,他不僅讓以色列越戰越狂,還回避對加沙危機的任何負責任立場。在國際事務中,特朗普一如既往地將“美國第一”簡單等同于“別人靠邊”,卻不明白“尊敬”二字的背后,是互信與責任,而非指令與表演。
如果說拜登被批評為“老態龍鐘卻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總統,那么特朗普則是“行動迅猛卻分裂危險”的對立面。他的語言攻擊性強、政策極端化傾向明顯、對制度的尊重幾近于零。6個月過去了,他最引以為傲的“成就”,無非是將美國變成一場不斷循環的“政治真人秀”,一場“由民意操控民意”的權力實驗。
而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實驗似乎正在奏效。在“真實社交”的數字狂歡中,他依然掌控著保守派基礎盤的情緒,盡管他們的人數在變少,忠誠卻更強。這意味著,特朗普的政治風格將繼續在美國社會中留下深深的印記:民粹化、反建制、去中心化,甚至對司法系統的質疑與干預,也開始被包裝成“反腐斗士”的英勇行為。
一個國家,如果總統的合法性來源只是來自黨派忠誠、不是來自全民認同,那么它離分裂就不遠了。特朗普的“6個月紀念日”,更像是一面鏡子,照見的不是榮耀的美國,而是一個在極化、撕裂與幻覺中踽踽獨行的超級大國。
紀念日快樂?這是諷刺。在民眾飽受高物價、政治紛爭、槍擊頻發與移民危機之苦的2025年夏天,美國最不需要的,是一場又一場的政治慶典;最需要的,是一個真正能團結國家、修復裂痕的領導人。而顯然,特朗普不是那個人。至少目前不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