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喻言 馬嘉豪
“這是在我們重慶摘下的第一個哈密瓜——‘玉露明珠’……”7月中旬的一天,在重慶北碚西山坪的明珠果苑種植大棚內,果苑負責人楊曉寒手持剪刀,摘下了棚內成熟的第一個新品種甜瓜——“玉露明珠”。
楊曉寒和摘下的“玉露明珠”。
“玉露明珠”也是在重慶地區首次種植成熟的新甜瓜品種。50年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明珠在新疆尋覓到了它的瓜種母本;50年后,吳明珠院士的孫女楊曉寒,將經過改良的瓜種試種在重慶的土地上。
從大西北到西南腹地,甜瓜種植地的遷徙,不僅僅代表瓜苗培育的成功,更象征著“甘甜事業”植根大地的精神傳承。
從“上班族”到種瓜人, “我是瓜三代”
楊曉寒今年30歲,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重慶人。在兩年前,她還是一個奔波在鋼筋混凝土間的“上班族”。
如今,她的身份從“上班族”變為了種瓜人。這一轉變的背后,源于楊曉寒對自己奶奶的重新認識。
套用最近的一句網絡語,“你可能不認識我奶奶,但你一定吃過我奶奶培育的西瓜!”
楊曉寒的奶奶,是有著“西瓜奶奶”之稱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明珠。
吳明珠院士(右)和袁隆平院士(左)。受訪者供圖
1930年1月,吳明珠出生于湖北武漢,1953年畢業于西南農學院果蔬專業。1955年,吳明珠前往新疆參與瓜類育種工作,扎根一線60余年,培育出了“8424”“皇后”“芙蓉”“郁金”等數十個西瓜、甜瓜品種。正是因為吳明珠的付出,中國人實現了“吃瓜自由”。
談起自己的院士奶奶,楊曉寒說,“奶奶的基因這么強大,我也想看看我行不行,也想嘗試一下‘與瓜為伍’的生活。”
“我是學計算機專業的,畢業后我做過很多工作,最多的就是銷售,賣車、賣房、賣保險等等。在23歲之前,我根本就不知道奶奶是科學家、院士。”2018年夏季的一個普通工作日,楊曉寒在社交平臺上刷到了“西瓜奶奶”的推文,她發現文章中科學家吳明珠的各項信息和自己的奶奶高度重合,且文章所配的圖片竟然就是奶奶的照片。
“完全不敢相信,我向我爸爸求證,他說‘奶奶就是科學家、院士’。”父親的確認讓楊曉寒顛覆了自己對奶奶吳明珠的認知,自豪與驕傲油然而生。
知曉自己的奶奶吳明珠是育種專家后,楊曉寒開始有意識地在網絡上搜集與育種相關的資料,了解奶奶的工作。她也開始留意那些來家中看望奶奶的育種科研人員。
“他們都是從事育種科研的人士,是奶奶的徒弟、徒孫,和他們接觸過后,我發現很多研究出來的新瓜種并沒有得到大規模種植和推廣。”楊曉寒說,雖然自己的學歷和專業達不到參與育種科研的門檻,但自己可以把這些新瓜種種出來,讓更多人看到、吃到這些科研成果,這也是對奶奶“種瓜大業”的另一種延續。
楊曉寒和奶奶吳明珠院士。
“現在,我是‘瓜三代’。”2023年底,楊曉寒與家人商議后從單位離職,入行西甜瓜種植行業,開啟了自己的“瓜三代”事業——種瓜。
“重慶也可以結出奶奶的瓜” 首批新品甜瓜試種成功
“全程24公里,需要37分鐘……”楊曉寒的瓜棚在北碚西山坪村附近,大約2畝地,搭建有4個大棚。
自從開啟“種瓜大業”后,從未下過田的楊曉寒便開始學習各類種植知識,熟悉、掌握瓜類種植的各項要素。
播種后,她每天都要開車從居住的小區出發,到種植基地察看瓜苗情況。這條多是盤山公路的路線,小楊開起車來已經駕輕就熟。
明珠果苑試種大棚。
“在重慶種植甜瓜是奶奶一直以來的夢想,我想為她實現這個夢想。”楊曉寒告訴封面新聞記者,重慶的氣候濕熱,土壤黏重,對于傳統的甜瓜種植來說其實并不適合。
如何在“不適合”的地里種出奶奶培育的甜瓜品種,楊曉寒決定結合智慧農業,讓種在大棚里的甜瓜“更懂自己”。通過上傳棚內的土壤、溫度、濕度等各類環境數據,結合瓜苗的生長進程,實施精準地施肥、控溫、澆水等。
“再加上‘玉露明珠’是改良后的耐低溫、耐弱光環境的新甜瓜種,在重慶試種成功的概率會更高。”說起自己種植的甜瓜,楊曉寒頭頭是道,“玉露明珠”光皮白肉,兼具脆爽和軟糯雙重口感,甜度接近20度。“‘玉露’是指瓜的顏色,‘明珠’就是奶奶吳明珠的名字。”
重慶夏季炎熱,位于西山坪的種植基地同樣接受著高溫炙烤。密不透風的瓜棚內,氣溫可達60℃,在棚內工作就像蒸桑拿。
“進出門都要快速把門關上,防止病蟲乘機而入,在棚里面也不能待久了,會中暑。”楊曉寒說,接觸種瓜工作后,她也更加欽佩曾經扎根一線的育種科研人員。
瓜棚內已經進入成熟期的“玉露明珠”。
“像奶奶他們以前在新疆,頂著高溫在地里一蹲就是一天,有時也是在大棚里面,悶得不得了,不知道他們的身體怎么能吃得消。”剛從大棚里摘下幾個“玉露明珠”后,滿頭大汗出棚的楊曉寒感觸地說道。
如今,經過用心種植,“玉露明珠”也迎來了瓜熟蒂落的時刻。站在大棚前,楊曉寒仿佛看到了60多年前,為了收集理想的地方品種,奶奶吳明珠憑一壺水、一塊馕,頂著風沙烈日,奔波于戈壁沙漠,一天不落地在高溫環境下工作。
成熟后的“玉露明珠”。
“‘我的人生就是想結幾個瓜,把瓜的甘甜獻給人民’,這是奶奶親口說出的愿望,也是我繼承奶奶種瓜事業的方向,我想把更多育種家們的研究成果帶到大家面前。”楊曉寒說。
“西瓜奶奶”的“瓜孩子”和我的“兄弟姐妹”
“從梳著兩條大辮子的年輕姑娘到如今已是年過古稀的老太太了,真是歲月悠悠,一干就是50多年。要問當時苦不苦?真苦,累不累?很累。但抱著搞好專業,為人民作貢獻的目標,堅忍不拔,從未動搖,心態良好……”在吳明珠院士的自傳中,她這樣寫道。
2011年底,81歲高齡的吳明珠院士出現了生物鐘紊亂、記憶力衰退、丟三落四等狀況,確診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癥。她最終不得不離開熱愛和奉獻了一生的事業。
“奶奶生病后我們就將她接回了重慶休養,已經14年了。”在楊曉寒家中,封面新聞記者見到了已經95歲高齡的“西瓜奶奶”吳明珠院士。
因為生病和高齡,吳明珠院士的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如今一天中多數時間都是躺在床上休養,依靠胃管進食。
楊曉寒說,奶奶有一個放著她自己寶物的行李箱。“里面全是奶奶的寶貝,有她的工作筆記、工作照片,還有很多她的‘瓜孩子’的照片,和我的合照只有一張。”
楊曉寒說,在她從小的記憶中,家里雖然有吃不完的瓜,但奶奶卻是一個只有寒暑假才能見到的“瓜農”。
吳明珠院士和她的“瓜孩子”。受訪者供圖
“記得有一次放假去看奶奶,在吃哈密瓜時我把瓜籽扔到了垃圾桶里,奶奶看到了就十分嚴厲地拿來一個盆,‘砰’地一下放到我面前,要我把瓜籽放到里面。然后奶奶把這些瓜籽洗干凈后,拿去種,研究育種。要是去奶奶的瓜地里,不小心踩到了瓜秧也都會被罵,因為這些都是她的寶貝,她的‘孩子’。”回憶起為數不多和奶奶相處的時光,楊曉寒記憶深刻的是奶奶對待瓜苗瓜種的認真且嚴肅的態度。
“奶奶病退后,對她的瓜也始終念念不忘,時不時地和我們說要回去看她的瓜。我們帶她去新疆,她會很高興。”楊曉寒說,小時候,她不理解奶奶為什么對瓜這么好,直到自己也長大成人,參與到奶奶的育種、種瓜事業中,才明白了“瓜孩子”對奶奶的重要性。
“它們都是奶奶的‘瓜孩子’,也是我的‘瓜兄弟’。”楊曉寒說。在將摘下的第一個“玉露明珠”帶回家后,她也迫不及待地切下一小塊,讓奶奶品嘗在重慶種出的甜瓜。
楊曉寒喂奶奶吳明珠吃瓜。
在與楊曉寒交流的過程中,封面新聞記者也注意到,雖然吳明珠院士沒有說話,但她的目光緊緊地注視著大家,仔細聽著孫女和記者分享自己的故事。
說到她的“瓜孩子”們,吳明珠院士還悄悄地翹起雙腳,蕩啊蕩,“這是奶奶心情很好的表現。”楊曉寒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