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8月10日,法國塞夫勒,一份條約讓奧斯曼帝國瞬間失去71%的土地。
希臘、法國、英國、意大利圍桌而坐,他們眼中閃爍著貪婪的光芒。
600年的帝國,就這樣被幾支筆瓜分殆盡。
——《壹》——
誰在瓜分奧斯曼帝國
希臘人等這一天等了400年,1920年,希臘首相韋尼澤洛斯坐在談判桌前,他的手在微微顫抖,不是害怕,是興奮。
《色佛爾條約》讓希臘一夜之間擴張了一倍。
東色雷斯,全部歸希臘,伊茲密爾,這個安納托利亞西岸的珍珠,也落入希臘手中,更讓希臘人瘋狂的是,他們獲得了對伊茲密爾周邊地區15年的管轄權。
15年后,當地居民可以投票決定歸屬。
希臘人算得很精明,伊茲密爾地區有30萬希臘人,土耳其人只有20萬,投票結果,不言而喻,韋尼澤洛斯在雅典的演講中說:"我們終于可以在愛琴海兩岸建立統一的希臘帝國。"
臺下掌聲雷動,沒人知道,這個夢想將在兩年后化為灰燼。
法國人的胃口更大,他們要的不是土地,是影響力,敘利亞和黎巴嫩的委任統治權,讓法國在中東插下了第一面旗幟。
這兩塊土地面積不大,價值卻巨大。
敘利亞控制著從巴格達到地中海的貿易通道,黎巴嫩的貝魯特港,是整個東地中海最重要的商業樞紐,法國人一次性獲得了500萬阿拉伯人的統治權。
更狡猾的是,法國還在條約中獲得了在土耳其南部修建鐵路的獨家權利。
這條鐵路將連接地中海和波斯灣,法國人知道,控制了交通,就控制了貿易,法國外長米勒蘭私下對英國大使說:"我們在中東的布局,將決定法國未來50年的國際地位。"
英國人的眼光最毒辣。
他們看重的是美索不達米亞,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這塊土地看起來貧瘠,實際上是個寶庫,1908年,英國地質學家在這里發現了大油田。
一戰期間,英國海軍已經從煤炭轉向石油。
控制了美索不達米亞,就控制了未來戰爭的血液,更精明的是,英國還獲得了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權,這塊土地連接亞非兩洲,戰略價值無法估量。
英國人在這里可以保護蘇伊士運河,確保通往印度的生命線。
英國殖民大臣丘吉爾說得很直白:"我們要讓大英帝國的旗幟從開羅飄到巴格達。"
——《貳》——
土耳其人面臨的滅頂之災
數字是冰冷的,現實是殘酷的,《色佛爾條約》簽署后,奧斯曼帝國只剩下29%的土地,600萬平方公里的帝國,瞬間縮水到180萬平方公里。
更屈辱的是軍事限制,土耳其軍隊被限制在5萬人以內。
海軍只能保留13艘小型艦艇,空軍?完全禁止,一個曾經橫跨三大洲的帝國,被削弱成了三流國家,經濟條款更加苛刻。
土耳其必須承擔巨額戰爭賠款,數額由協約國單方面決定。
外國商人在土耳其享有治外法權,土耳其政府的財政預算,必須經過協約國財政委員會批準,這不是和平條約,這是死刑判決書。
1920年3月,英法意希四國軍隊開進君士坦丁堡。
土耳其蘇丹成了自己首都的客人,英國軍隊占領了金角灣,法國軍隊控制了加拉塔大橋,意大利軍隊駐扎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東岸。
希臘軍隊甚至在圣索菲亞大教堂前舉行了閱兵式。
更讓土耳其人憤怒的是,協約國在君士坦丁堡設立了國際法庭,專門審判土耳其戰犯,許多青年土耳其黨的領導人被逮捕,一些人被處決,一些人被流放。
土耳其詩人納齊姆·希克梅特在詩中寫道:"我們的首都成了敵人的舞臺,我們的民族成了世界的笑柄。"
屈辱有時候是最好的老師。
1919年5月19日,穆斯塔法·凱末爾踏上薩姆松的碼頭,這個軍官,即將改變歷史的走向,凱末爾不是政治家,是職業軍人。
他在加利波利戰役中擊敗過英軍。
他知道,土耳其人不是不能打仗,而是缺少統一的指揮,最初,連土耳其人自己都不相信能成功,帝國政府警告凱末爾不要輕舉妄動。
蘇丹甚至下令逮捕這個"叛逆"的將軍,但凱末爾有一個優勢:他理解普通土耳其人的憤怒。
——《叁》——
土耳其人的絕地反擊
1920年4月23日,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在安卡拉成立,這是一個非同尋常的議會,代表們來自安納托利亞各地,大多數是普通的商人、教師、農民。
他們只有一個共同點:拒絕接受《色佛爾條約》。
凱末爾在開幕詞中說:"我們寧可死在安納托利亞的山地里,也不愿活在外國人的腳下。"當時的條件極其艱苦。
安卡拉只是一個小城鎮,連像樣的政府大樓都沒有。
議會在一個破舊的學校里開會,代表們坐在小學生的課桌前討論國家大事,但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土耳其人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同時對抗希臘、亞美尼亞、法國、意大利四個敵人。
希臘軍隊率先動手,1920年6月,希臘軍隊從伊茲密爾向內陸推進。
他們的目標很明確:占領整個安納托利亞西部,把土耳其人趕到安卡拉以東,希臘軍隊裝備精良,由英國顧問指導。
土耳其軍隊缺槍少彈,連軍裝都不齊整。
在紙面上,這完全不是一場對等的戰爭,1921年8月,希臘軍隊推進到距離安卡拉僅80公里的地方,土耳其政府準備再次遷都,許多人開始收拾行李。
但凱末爾拒絕撤退,薩卡里亞河戰役持續了22天。
土耳其軍隊以7萬人對抗希臘軍隊的12萬人,戰斗激烈到什么程度?雙方的尸體把河水都染紅了,最終,希臘軍隊撤退了,這是土耳其獨立戰爭的轉折點。
凱末爾不只是軍事家,更是外交家。
他深知,僅憑軍事力量無法擊敗所有敵人,必須分化敵人,各個擊破,1921年3月,土耳其與法國簽署《安卡拉協定》。
法國承認土耳其在奇里乞亞地區的主權,換取的是土耳其承認法國在敘利亞的統治地位。
同年10月,土耳其與意大利簽署協議,意大利撤出安納托利亞南部的軍隊,換取的是在土耳其的經濟特權,最巧妙的是與蘇俄的合作。
1921年,蘇俄向土耳其提供了1000萬金盧布的援助,以及大量武器裝備。
斯大林的算盤很簡單:讓土耳其人去消耗西方列強的力量,到1922年初,土耳其的敵人只剩下希臘,四打一變成了一對一。
——《肆》——
大反攻的勝利
1922年8月26日,土耳其軍隊發動總攻,這次反攻的代號叫"總司令戰役",凱末爾親自指揮,投入了土耳其的全部精銳部隊。
20萬土耳其軍隊對陣25萬希臘軍隊,戰役的關鍵在于速度。
土耳其軍隊必須在希臘人得到增援之前,徹底擊垮對手,8月30日,希臘軍隊全線崩潰,在杜姆魯普納爾戰役中,希臘第1軍團司令特里庫皮斯將軍被俘。
這是希臘軍隊的最高指揮官。
9月9日,土耳其軍隊收復伊茲密爾,30萬希臘人倉皇逃離,許多人跳海逃生,希臘的"大國夢"徹底破碎,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在下議院承認:"我們低估了土耳其人的戰斗意志。"
勝利者有權重寫規則,1922年11月,洛桑會議召開。
這一次,土耳其人不是被審判者,而是談判者,凱末爾派出的代表團團長伊斯梅特·伊諾努,是薩卡里亞河戰役的英雄。
談判桌上的氣氛完全不同了。
西方列強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人,而是必須面對現實的談判者,英國代表柯松勛爵企圖維護《色佛爾條約》的部分條款。
伊諾努直接回應:"《色佛爾條約》已經被土耳其軍隊用刺刀撕碎了。"
經過8個月的艱苦談判,1923年7月24日,《洛桑條約》簽署,土耳其收回了安納托利亞和東色雷斯的全部領土,軍事限制被大幅放寬。
治外法權被徹底廢除,這是20世紀第一個成功推翻不平等條約的例子。
希臘人失去了一切,不僅丟掉了在安納托利亞的所有土地,連原本的希臘本土都受到威脅,150萬希臘人被迫從安納托利亞遷回希臘,造成了巨大的人道主義災難。
韋尼澤洛斯在1924年的回憶錄中寫道:"我們的貪婪毀掉了希臘的未來。"
法國和英國的中東布局也受到沖擊,土耳其的成功激勵了阿拉伯民族主義者,敘利亞、伊拉克、埃及的獨立運動此起彼伏。
英法發現,他們在中東的統治成本越來越高。
意大利人算是最聰明的,他們及早退出了土耳其戰爭,保住了在地中海的既得利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