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在島內臺獨路線受阻后,打算借助竄訪南美,過境美國,為其“謀獨”路線繼續站臺造勢。關鍵時刻,《人民日報》罕見地對賴清德改了新稱呼,而特朗普為了中美即將的談判,可能會喊停賴清德的行程。
賴清德打算在8月“出訪”所謂“邦交國”,如巴拉圭、危地馬拉,并計劃“順道”過境紐約與達拉斯。表面上是“外交行程”,實際上是借機謀求與美方高層“互動”,進一步推動所謂“臺美關系升級”。
據島內聯合新聞網等媒體報道,這次賴清德不僅會見美國政要,還打算送上一份“大禮”——大規模采購美國民航客機,以換取更高層次的接待規格。這種“金錢換門票”的做法,不僅暴露了臺當局在外交上的被動,也說明賴清德將臺灣利益當成了討好美國的籌碼。
而這次行程背后,其實還有一層“救火”意味。根據臺灣地區最新民調,民眾對賴清德的支持率已跌至42.9%,不滿意度卻升至44.5%。此外,島內推動“大罷免”的聲音也不斷發酵。賴清德如今想借助外部力量穩住內政,卻可能會適得其反。
與此同時,有美國媒體爆料稱,特朗普團隊對賴清德的“到訪”持保留甚至否定態度,擔心此舉會干擾中美之間本就脆弱的溝通氛圍。甚至有可能會“叫停”賴清德的過境安排。
在特朗普看來,臺灣問題不是不可觸碰的紅線,而是一枚可以靈活運用的籌碼。而在當前中美關系有所緩和的大背景下,特朗普自然不會輕易為賴清德“背書”。更何況,此時中方對賴清德的竄美行為反應強烈,外交部連發三個“堅決反對”,加上《人民日報》正面點名批評,“風向”已經很明顯。如果特朗普執意接待賴清德,勢必會引來中方反制,破壞中美本已來之不易的談判進展。
特朗普團隊顯然明白這點。他的顧問曾在多個場合表示,特朗普對“臺獨”并沒有好感,反而更關心“臺積電”“芯片制造”這類實打實的經濟利益。為了將臺積電拉到美國,他不惜采取強硬手段,可見其對臺的定位其實更接近“戰略資產”,而非盟友關系。
從這個角度看,賴清德此次想通過“送禮”換取支持,可能打錯了算盤。特朗普若認為這場“秀”有害無益,不排除會以“國家利益”為由直接叫停賴清德的行程。
賴清德為何急于出訪?原因也并不難理解。如今島內民怨四起,他自己也深知民調下滑的背后,是臺灣社會對其兩岸政策、能源政策、民生政策的不滿情緒逐漸集中爆發。
從年初開始,島內多次大規模停電、社會治安問題頻發,經濟數據也不盡人意。再加上賴清德自身的“臺獨標簽”日益明顯,島內民眾開始警惕“蔡英文式路線”的延續,擔心將臺灣推向更深的對抗深淵。
在這樣的背景下,賴清德迫切需要一個“外交突破口”來轉移注意力,哪怕只是象征性地“與美國互動”,也好過在島內被反對聲淹沒。
但問題是,如今的臺海局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敏感,美國也不像過去那樣“無條件配合”臺灣當局。即便有國會個別議員鼓噪支持,白宮或特朗普團隊也不一定會給賴清德“面子”。
這就使得賴清德陷入一個尷尬局面——既想向外尋求支持,又不得不擔心被美國“拒之門外”,一旦成行失敗,不僅是對個人聲望的打擊,也會讓島內民眾進一步認清他的“謀獨路線”已到了窮途末路。
值得注意的是,在外交部表態之外,《人民日報》的強硬社評同樣值得深思。
將賴清德稱作臺灣發展的“雜質”,不僅是一種政治定性,更是向島內釋放一個明確信號:大陸對“臺獨”分裂勢力的容忍度已經降到了極限。
文章不僅點明賴清德“拙劣表演”已令民眾徹底看清其真實面目,更用“雜質”一詞形象指出,賴清德正在破壞臺灣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兩岸和平的整體格局。這種表態的分量,遠比普通批評更具殺傷力。
這也表明,大陸已經不再將賴清德視為“可以勸說”的對象,而是直接列為必須“清除”的政治障礙。這種定性,意味著未來大陸在對臺政策上,可能會更強調“反分裂實戰化”,不排除會出臺更具壓制力的措施。
從這個角度看,賴清德若再執意竄美,不僅可能落得“被美拒絕”的下場,還會使大陸方面進一步加強對“臺獨”活動的打擊力度,可謂得不償失。
從更宏觀層面來看,特朗普的“謹慎態度”也和當前中美關系的博弈結構有關。
過去幾年,美方對臺的操作多半是“打臺灣牌”,用來牽制中國發展。但隨著中美在多個領域的博弈升級,美方也逐漸認識到,過度刺激臺海局勢,不但無益于美國利益,反而可能帶來無法控的區域沖突。
特朗普本人對臺灣一直缺乏情感紐帶,他甚至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臺灣問題是“可談的”,在他眼里,只要對美國有利,什么都可以上談判桌。
這種立場讓臺灣當局非常不安。島內一些輿論甚至認為,特朗普如果覺得把“放棄臺灣”作為中美談判籌碼更劃算,他可能真會這么做。雖然這種觀點在大陸看來自欺欺人,但它恰好道出了“臺獨”勢力最深層的恐懼——美國的支持并非可靠盟約,而是隨時可能撤退的臨時利益選擇。
而賴清德此時還在試圖“賭美國會力挺”,無異于把希望寄托在隨時可能翻臉的“生意人”身上,這本身就暴露了其政治策略的荒謬與無力。這次賴清德希望送大禮尋求美方支持,很可能適得其反。
如果特朗普真的叫停了賴清德的行程,那不僅是對其“謀獨圖謀”的打臉,更將加速島內民眾對“臺獨夢”的清醒認知。而《人民日報》的“雜質論”更是明確表明,賴清德這類人,不是臺灣的希望,而是未來路上的障礙。
臺海和平穩定來之不易,不容任何政治野心家破壞。對于賴清德這樣的“分裂分子”,既要曝光其真面目,也要用行動清除其幻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